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R)-3,4-二羟基丁酸 | 158800-76-1

中文名称
(3R)-3,4-二羟基丁酸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3,4-dihydroxybutanoic acid
英文别名
(R)-3,4-dihydroxybutyric acid;Butanoic acid, 3,4-dihydroxy-, (3R)-;(3R)-3,4-dihydroxybutanoic acid
(3R)-3,4-二羟基丁酸化学式
CAS
158800-76-1
化学式
C4H8O4
mdl
——
分子量
120.105
InChiKey
DZAIOXUZHHTJKN-GSVOUGTG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08.9±35.0 °C(Predicted)
  • 密度:
    1.420±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6
  • 重原子数:
    8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5
  • 拓扑面积:
    77.8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4

SDS

SDS:0e4d9da11776e8b98555b70a115cf454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甲氧基苯甲醛二甲缩醛(3R)-3,4-二羟基丁酸 在 camphor-10-sulfonic acid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65%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Cornexistin 全合成策略的演变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cornexistin的首次全合成的进展。最初的努力是将反应性马来酸酐部分掩蔽为 3,4-取代呋喃,并在分子内 Conia-ene 或 Nozaki-Hiyama-Kishi (NHK) 反应中形成九元碳环。这些策略的产量较低,并受到Z-烯烃的后期安装以及东部外围立构中心的危害。这些问题通过采用手性池策略得到解决,该策略涉及在早期阶段构建 C2、C3 和 C8 处的关键立体中心,并尽可能晚地安装马来酸酐。该成功的方法包括通过分子间NHK偶联来安装Z-烯烃,通过顺式-埃文斯-羟醛反应来沿着东部外围形成立体中心,通过分子内烯丙基烷基化来闭合九元碳环,以及具有挑战性的逐步水解β-酮腈以提供马来酸酐。
    DOI:
    10.1002/chem.202101849
  • 作为产物:
    描述:
    D-苹果酸二甲酯dimethyl sulfide borane 、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2.17h, 以82%的产率得到(3R)-3,4-二羟基丁酸
    参考文献:
    名称:
    (+)-Cornexistin 的全合成
    摘要:
    摘要在此,我们描述了 (+)-cornexistin 的首次全合成及其 8-外延层‐从苹果酸开始的异构体。稳健且可扩展的路线以野崎-桧山-贵志反应为特色,这是一种辅助控制的反应顺‐埃文斯羟醛反应,以及高效的分子内烷基化形成九元碳环。nonadride 骨架中精致的马来酸酐部分是由 β-酮腈构建的。所开发的路线能够合成 165 mg (+)-cornexistin。
    DOI:
    10.1002/ange.20200815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is of (+)‐Cornexistin
    作者:Christian Steinborn、Raphael E. Wildermuth、David M. Barber、Thomas Magauer
    DOI:10.1002/ange.202008158
    日期:2020.9.21
    AbstractHerein, we describe the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cornexistin as well as its 8‐epi‐isomer starting from malic acid. The robust and scalable route features a Nozaki–Hiyama–Kishi reaction, an auxiliary‐controlled syn‐Evans‐aldol reaction, and a highly efficient intramolecular alkylation to form the nine‐membered carbocycle. The delicate maleic anhydride moiety of the nonadride skeleton was
    摘要在此,我们描述了 (+)-cornexistin 的首次全合成及其 8-外延层‐从苹果酸开始的异构体。稳健且可扩展的路线以野崎-桧山-贵志反应为特色,这是一种辅助控制的反应顺‐埃文斯羟醛反应,以及高效的分子内烷基化形成九元碳环。nonadride 骨架中精致的马来酸酐部分是由 β-酮腈构建的。所开发的路线能够合成 165 mg (+)-cornexistin。
  • Evolution of a Strategy for the Total Synthesis of (+)‐Cornexistin
    作者:Raphael E. Wildermuth、Christian Steinborn、David M. Barber、Kim S. Mühlfenzl、Mario Kendlbacher、Peter Mayer、Klaus Wurst、Thomas Magauer
    DOI:10.1002/chem.202101849
    日期:2021.8.19
    an early stage with installation of the maleic anhydride as late as possible. The successful approach featured an intermolecular NHK coupling to install the Z-alkene, a syn-Evans-aldol reaction to forge the stereocenters along the eastern periphery, an intramolecular allylic alkylation to close the nine-membered carbocycle, and a challenging stepwise hydrolysis of a β-keto nitrile to furnish the maleic
    本文详细介绍了(+)-cornexistin的首次全合成的进展。最初的努力是将反应性马来酸酐部分掩蔽为 3,4-取代呋喃,并在分子内 Conia-ene 或 Nozaki-Hiyama-Kishi (NHK) 反应中形成九元碳环。这些策略的产量较低,并受到Z-烯烃的后期安装以及东部外围立构中心的危害。这些问题通过采用手性池策略得到解决,该策略涉及在早期阶段构建 C2、C3 和 C8 处的关键立体中心,并尽可能晚地安装马来酸酐。该成功的方法包括通过分子间NHK偶联来安装Z-烯烃,通过顺式-埃文斯-羟醛反应来沿着东部外围形成立体中心,通过分子内烯丙基烷基化来闭合九元碳环,以及具有挑战性的逐步水解β-酮腈以提供马来酸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