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hyl 3,3-bis(1-vinylimidazol-2-yl)propionate | 1323995-11-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hyl 3,3-bis(1-vinylimidazol-2-yl)propionate
英文别名
——
methyl 3,3-bis(1-vinylimidazol-2-yl)propionate化学式
CAS
1323995-11-4
化学式
C14H16N4O2
mdl
——
分子量
272.307
InChiKey
FUVTXHNQFPULR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98
  • 重原子数:
    20.0
  • 可旋转键数:
    6.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1
  • 拓扑面积:
    61.94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6.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methyl 3,3-bis(1-vinylimidazol-2-yl)propionate 在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79%的产率得到sodium bis-3,3-(1-vinylimidazol-2-yl)propionate
    参考文献:
    名称:
    3,3-双(1-乙烯基咪唑-2-基)丙酸(一种适合共聚的新型N,N,O配体)的合成和过渡金属配合物
    摘要:
    摘要从1-乙烯基咪唑开始,经五步合成了新的N,N,O杂蝎子配体3,3-双(1-乙烯基咪唑-2-基)丙酸(Hbvip)(5)。该配体与3,3-双(1-甲基咪唑-2-基)丙酸(Hbmip)密切相关,但含有两个可用于自由基诱导的聚合反应的乙烯基接头基团。三羰基配合物[Re(bvip)(CO)3](6),[Mn(bvip)(CO)3](7)和[ Cu(bvip)2](8)。为了获得良好的6收率,它是在水中而不是THF中合成的。通过X射线晶体学表征该配体以及所有三种配合物。5与纯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或MMA与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的共聚导致固相P1和P2。通过去质子化的P1与[MBr(CO)5](M = Re,Mn)以及通过6和7与MMA的共聚反应,可以得到与聚合物结合的rh和锰三羰基配合物。在这两种情况下,聚合物的红外光谱都证明了面部三脚架的结合行为。此外,通过元素分析,AAS或I
    DOI:
    10.1016/j.ica.2011.03.028
  • 作为产物:
    描述:
    双(1-乙烯基咪唑-2-)酮正丁基锂 、 hydrazine hydrate 、 potass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正己烷 为溶剂, 反应 6.0h, 生成 methyl 3,3-bis(1-vinylimidazol-2-yl)propionate
    参考文献:
    名称:
    3,3-双(1-乙烯基咪唑-2-基)丙酸(一种适合共聚的新型N,N,O配体)的合成和过渡金属配合物
    摘要:
    摘要从1-乙烯基咪唑开始,经五步合成了新的N,N,O杂蝎子配体3,3-双(1-乙烯基咪唑-2-基)丙酸(Hbvip)(5)。该配体与3,3-双(1-甲基咪唑-2-基)丙酸(Hbmip)密切相关,但含有两个可用于自由基诱导的聚合反应的乙烯基接头基团。三羰基配合物[Re(bvip)(CO)3](6),[Mn(bvip)(CO)3](7)和[ Cu(bvip)2](8)。为了获得良好的6收率,它是在水中而不是THF中合成的。通过X射线晶体学表征该配体以及所有三种配合物。5与纯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或MMA与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的共聚导致固相P1和P2。通过去质子化的P1与[MBr(CO)5](M = Re,Mn)以及通过6和7与MMA的共聚反应,可以得到与聚合物结合的rh和锰三羰基配合物。在这两种情况下,聚合物的红外光谱都证明了面部三脚架的结合行为。此外,通过元素分析,AAS或I
    DOI:
    10.1016/j.ica.2011.03.02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