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0,13-dioxa-3,7-dithia-1,9(1,2),5(1,3)-tribenzenacyclotridecaphane | 930578-99-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0,13-dioxa-3,7-dithia-1,9(1,2),5(1,3)-tribenzenacyclotridecaphane
英文别名
——
10,13-dioxa-3,7-dithia-1,9(1,2),5(1,3)-tribenzenacyclotridecaphane化学式
CAS
930578-99-7
化学式
C24H24O2S2
mdl
——
分子量
408.585
InChiKey
AOLUBILWOYTFGK-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32
  • 重原子数:
    28.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18.46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4.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硫氧杂-大环的银(I)和铜(I)配位聚合物
    摘要:
    合成了两个具有不同环大小(L1:17 元和 L2:18 元)的 S2O2 大环,并通过 X 射线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L1 和 L2 与银 (I) 盐(ClO4– 和 NO3–)的反应提供了各自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配体和/或阴离子导向配合物 1-4;单链一维配位聚合物[AgL1(ClO4)(DMSO)]n(1),双链一维配位聚合物{[Ag2(L1)2(NO3)2]·DMSO}n(2),环状二聚体[Ag2 (L2)2(ClO4)2]·CH2Cl2·CH3OH (3) 和二维聚合物片材 [Ag(L2)NO3]n (4)。同时,这两种配体与碘化铜(I)反应得到分别与菱形型 Cu-I2-Cu 单元连接的一维(5)和二维(6a)配位聚合物。这种离散和连续的超分子复合物的形成是从阴离子效应的区分方面讨论的,配体灵活性以及配体间 π-π 堆积相互作用。(© Wiley-VCH Verlag GmbH &
    DOI:
    10.1002/ejic.200800284
  • 作为产物:
    描述:
    1,3-苯二甲硫醇1,2-bis(2-(chloromethyl)phenoxy)ethanecae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以30%的产率得到10,13-dioxa-3,7-dithia-1,9(1,2),5(1,3)-tribenzenacyclotridecaphane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硫氧杂-大环的银(I)和铜(I)配位聚合物
    摘要:
    合成了两个具有不同环大小(L1:17 元和 L2:18 元)的 S2O2 大环,并通过 X 射线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L1 和 L2 与银 (I) 盐(ClO4– 和 NO3–)的反应提供了各自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配体和/或阴离子导向配合物 1-4;单链一维配位聚合物[AgL1(ClO4)(DMSO)]n(1),双链一维配位聚合物{[Ag2(L1)2(NO3)2]·DMSO}n(2),环状二聚体[Ag2 (L2)2(ClO4)2]·CH2Cl2·CH3OH (3) 和二维聚合物片材 [Ag(L2)NO3]n (4)。同时,这两种配体与碘化铜(I)反应得到分别与菱形型 Cu-I2-Cu 单元连接的一维(5)和二维(6a)配位聚合物。这种离散和连续的超分子复合物的形成是从阴离子效应的区分方面讨论的,配体灵活性以及配体间 π-π 堆积相互作用。(© Wiley-VCH Verlag GmbH &
    DOI:
    10.1002/ejic.20080028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nion–ligand interaction in binuclear cyclic dimer complex of a tribenzo-S2O2 macrocycle with silver(I) picrate
    作者:Joobeom Seo、Mi Ryoung Song、Kaniz Fatima Sultana、Hyun Jee Kim、Jineun Kim、Shim Sung Lee
    DOI:10.1016/j.molstruc.2006.05.032
    日期:2007.2
    From the reaction of tribenzo-S2O2 macrocyclic ligand (L-1) and silver picrate (AgPic), a unique binuclear complex [Ag-2(L-1)(2)(PiC)(2)] (1) has been obtained. The species I has been characteris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providing a definitive proof of its cyclic dirner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anion-ligand pi-pi stack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L-1 and Pic(-). The result of a comparative NMR experiment suggests that the solid structure of 1 is also retained in solution. (c) 2006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