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2]quinolyl-3-phenyl-butyric acid | 108716-86-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2]quinolyl-3-phenyl-butyric acid
英文别名
formic acid 2-phenyl-3-quinolin-2-yl-propyl ester;4-[2]Chinolyl-3-phenyl-buttersaeure
4-[2]quinolyl-3-phenyl-butyric acid化学式
CAS
108716-86-5
化学式
C19H17NO2
mdl
——
分子量
291.349
InChiKey
PRNVYKLVMUQJHJ-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04
  • 重原子数:
    22.0
  • 可旋转键数:
    5.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6
  • 拓扑面积:
    50.19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cyclobutanone oxime ester 在 氯化镍二甲氧基乙烷4,7-二苯基-1,10-菲罗啉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乙醇1,2-二氯乙烷乙腈 为溶剂, 反应 21.0h, 生成 4-[2]quinolyl-3-phenyl-butyr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经由环丁酮肟的C-C键裂解,直接将杂芳族N-氧化物和醌进行C-C氰基烷基化反应
    摘要:
    据报道,用环丁酮肟直接将杂芳族N-氧化物和醌进行C-H氰基烷基化。这种氧化还原中性的,操作简单的氰基烷基化反应成功地适用于各种杂芳族N-氧化物,醌和环丁酮肟。事实证明,由镍源组成的新型催化体系对于裂解环丁酮肟的C–C键以及在消除β-氢化物时选择性形成C–C键至关重要。机理研究表明,自由基中间体可能参与了这一转变。
    DOI:
    10.1021/acs.orglett.7b0290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ichael Condensations by Sodium Amide with Quinaldine, α-Picoline or Lepidine as the Active Hydrogen Component
    作者:Martin J. Weiss、Charles R. Hauser
    DOI:10.1021/ja01174a035
    日期:1949.6
  • 324. The quinoline series. Part I. Addition reactions of quinaldine and lepidine
    作者:S. Skidmore、E. Tidd
    DOI:10.1039/jr9590001641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