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6-bis(3-pyridyloxy)pyrazine | 477960-95-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6-bis(3-pyridyloxy)pyrazine
英文别名
2,6-Bis(pyridine-3-yloxy)pyrazine;2,6-dipyridin-3-yloxypyrazine
2,6-bis(3-pyridyloxy)pyrazine化学式
CAS
477960-95-5
化学式
C14H10N4O2
mdl
——
分子量
266.259
InChiKey
BSTCFXXJGLUZC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45.3±45.0 °C(Predicted)
  • 密度:
    1.30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4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7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opper(l) iodide2,6-bis(3-pyridyloxy)pyrazine乙腈 为溶剂, 以83%的产率得到[Cu2(2,6-bis(3-pyridyloxy)pyrazine)2I2]
    参考文献:
    名称:
    New U- and Y-shaped components for metallo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synthesis and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2,6-bis(3-pyridyloxy)pyrazine
    摘要:
    我们制备了新配体 2,6-双(3-吡啶氧基)吡嗪(1),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由于存在两个醚键,配体具有固有的灵活性,通过 1 与晚过渡金属离子的反应,评估了它在制备金属超分子组装体时作为 U 形、Y 形或 W 形组分的能力。与 Cu(NO3)2 反应可得到一个离散的二茂烷环配合物,配体只通过吡啶供体结合而充当 U 型组分,并含有一个罕见的 Cu2(μ-ONO2)2 单元。与 CuI 反应也会产生一种离散的二茂烷基络合物,配体再次充当 U 型成分,络合物含有一个中心 Cu2(μ-I)2 单元。与[Cu(CH3CN)4]BF4 反应后,首次出现了手性二维[6∶3]金属多聚物网状物种,配体通过吡啶和吡嗪供体结合成为 Y 型组分。与 AgNO3 反应则产生了一种中心对称的二维 [6∶3] 金属聚合网状物质,配体再次作为 Y 型组分起作用。
    DOI:
    10.1039/b202593k
  • 作为产物:
    描述:
    3-羟基吡啶2,6-二氯吡嗪 在 CsCO3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20.0h, 以97%的产率得到2,6-bis(3-pyridyloxy)pyrazine
    参考文献:
    名称:
    New U- and Y-shaped components for metallo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synthesis and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2,6-bis(3-pyridyloxy)pyrazine
    摘要:
    我们制备了新配体 2,6-双(3-吡啶氧基)吡嗪(1),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由于存在两个醚键,配体具有固有的灵活性,通过 1 与晚过渡金属离子的反应,评估了它在制备金属超分子组装体时作为 U 形、Y 形或 W 形组分的能力。与 Cu(NO3)2 反应可得到一个离散的二茂烷环配合物,配体只通过吡啶供体结合而充当 U 型组分,并含有一个罕见的 Cu2(μ-ONO2)2 单元。与 CuI 反应也会产生一种离散的二茂烷基络合物,配体再次充当 U 型成分,络合物含有一个中心 Cu2(μ-I)2 单元。与[Cu(CH3CN)4]BF4 反应后,首次出现了手性二维[6∶3]金属多聚物网状物种,配体通过吡啶和吡嗪供体结合成为 Y 型组分。与 AgNO3 反应则产生了一种中心对称的二维 [6∶3] 金属聚合网状物质,配体再次作为 Y 型组分起作用。
    DOI:
    10.1039/b202593k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