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butoxymethylene)cyclopropa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butoxymethylene)cyclopropane
英文别名
Butoxymethylidenecyclopropane
(n-butoxymethylene)cyclopropa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8H14O
mdl
——
分子量
126.199
InChiKey
AOYMVBGBJGIBQ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9
  • 重原子数:
    9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5
  • 拓扑面积:
    9.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tosylbenzaldimine(n-butoxymethylene)cyclopropane乙腈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80%的产率得到4-butyloxy-6-phenyl-5-(toluene-4-sulfonyl)-5-azaspiro[2.3]hexane
    参考文献:
    名称:
    亚胺向(烷氧基亚甲基)环丙烷的热诱导和银盐催化的[2 + 2]环加成反应。
    摘要:
    DOI:
    10.1002/anie.200600961
  • 作为产物:
    描述:
    甲酸丁酯 、 alkaline earth salt of/the/ methylsulfuric acid 以 甲苯 为溶剂, 以71%的产率得到(n-butoxymethylene)cyclopropane
    参考文献:
    名称:
    双环丙基钛茂:用于合成亚烷基和乙烯基环丙烷的新型试剂
    摘要:
    亚炔基环丙烷衍生物是通过双环丙基钛茂与几种类型的羰基化合物(包括醛,酮和酯)反应制得的。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获得异构体乙烯基环丙烷产物。双环丙基钛茂也与炔烃反应,在酸化后形成相应的乙烯基环丙烷。
    DOI:
    10.1016/s0040-4039(00)77460-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iscyclopropyl titanocene: A novel reagent for the synthesis of alkylidene and vinyl cyclopropanes
    作者:Nicos A. Petasis、Eugene I. Bzowej
    DOI:10.1016/s0040-4039(00)77460-0
    日期:1993.2
    Alkylidene cyclopropane derivatives are obtained by reaction of biscyclopropyl titanocene with several types of carbonyl compounds, including aldehydes, ketones and esters. In some cases the isomeric vinyl cyclopropane products are also obtained. Biscyclopropyl titanocene also reacts with alkynes forming, after acidification, the corresponding vinyl cyclopropanes.
    亚炔基环丙烷衍生物是通过双环丙基钛茂与几种类型的羰基化合物(包括醛,酮和酯)反应制得的。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获得异构体乙烯基环丙烷产物。双环丙基钛茂也与炔烃反应,在酸化后形成相应的乙烯基环丙烷。
  • Thermally Induced and Silver-Salt-Catalyzed [2+2] Cycloadditions of Imines to (Alkoxymethylene)cyclopropanes
    作者:Itaru Nakamura、Tetsuya Nemoto、Yoshinori Yamamoto、Armin de Meijere
    DOI:10.1002/anie.200600961
    日期:2006.8.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