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1-isothiocyanatoethyl-1)-1-cyclohexanone | 128258-98-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1-isothiocyanatoethyl-1)-1-cyclohexanone
英文别名
2-(1-isothiocyanatoethyl)cyclohexanone;2-(1-isothiocyanatoethyl)cyclohexan-1-one
2-(1-isothiocyanatoethyl-1)-1-cyclohexanone化学式
CAS
128258-98-0;128259-05-2
化学式
C9H13NOS
mdl
——
分子量
183.274
InChiKey
QLWLDJVFBPKAG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4
  • 重原子数:
    12.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8
  • 拓扑面积:
    29.4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3.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1-isothiocyanatoethyl-1)-1-cyclohexanone 95.0~115.0 ℃ 、13.33 Pa 条件下, 生成 2-ethylidenecyclohexan-1-one
    参考文献:
    名称:
    3-氨基嘧啶-2-硫酮的碱促进环扩展成1,2,4-三氮杂-3-硫酮
    摘要:
    已经开发了3-氨基-4-羟基六氢嘧啶-2-硫酮的碱促进的环扩展成2,4,5,6-四氢-3 H -1,2,4-三氮杂-3-硫酮。实验数据和DFT计算表明,反应是通过快速形成嘧啶的中间体无环异构体,然后缓慢环化为三氮杂s而进行的。通过使α,β-不饱和酮或β-烷氧基酮与HNCS反应,然后用肼处理所获得的β-异硫氰酸根酮来制备起始羟基嘧啶。通过在碱性条件下用H 2 O 2氧化将三氮杂-3-硫酮转化为它们的3-氧代类似物。
    DOI:
    10.1016/j.tet.2016.03.082
  • 作为产物:
    描述:
    硫氰酸铵1-环己烯氧基三甲基硅烷乙缩醛 在 zinc(II) chloride 、 硫酸 作用下, 以 乙酸乙酯 为溶剂, 反应 23.0h, 以36.58 g的产率得到2-(1-isothiocyanatoethyl-1)-1-cyclohexa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3-氨基嘧啶-2-硫酮的碱促进环扩展成1,2,4-三氮杂-3-硫酮
    摘要:
    已经开发了3-氨基-4-羟基六氢嘧啶-2-硫酮的碱促进的环扩展成2,4,5,6-四氢-3 H -1,2,4-三氮杂-3-硫酮。实验数据和DFT计算表明,反应是通过快速形成嘧啶的中间体无环异构体,然后缓慢环化为三氮杂s而进行的。通过使α,β-不饱和酮或β-烷氧基酮与HNCS反应,然后用肼处理所获得的β-异硫氰酸根酮来制备起始羟基嘧啶。通过在碱性条件下用H 2 O 2氧化将三氮杂-3-硫酮转化为它们的3-氧代类似物。
    DOI:
    10.1016/j.tet.2016.03.08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d mass spectra of 4-mono- and 4,4-disubstituted 5,6-tetramethylenetetrahydro-1,3-oxazine-2-thiones
    作者:A. V. Peretokin、A. S. Moskovkin、I. V. Miroshnichenko、M. Ya. Botnikov、Yu. F. Malina、B. V. Unkovskii
    DOI:10.1007/bf00473870
    日期:1989.12
  • PEROTOKIN, A. V.;MOSKOVKIN, A. S.;MIROSHNICHENKO, I. V.;BOTNIKOV, M. YA.;+, XIMIYA GETEROTSIKL. SOED.,(1989) N2, S. 1668-1672
    作者:PEROTOKIN, A. V.、MOSKOVKIN, A. S.、MIROSHNICHENKO, I. V.、BOTNIKOV, M. YA.、+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