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合成青霉素——美西林
美西林是一种两性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3N3O3S,外观呈白色或类白色粉末状,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澄清无色至黄色。该药物由丹麦Leo药厂的Frantz J. Lund及J. Tybring在七十年代初合成。
美西林是第三代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是从脒基类半合成青霉素中发现的一种新型化合物。与常规青霉素不同的是,其青霉烷酸母核C6位置上以眯基取代了通常的酞胺键,赋予了独特的抗菌活性。这种作用机制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生物合成起效,并主要作用于细菌转肽酶。
美西林对革兰氏阴性菌(尤其是大肠杆菌、肺炎杆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抗菌作用尤为强大,其中,美西林的作用最强。口服吸收较差,但可肌注或静注。
特点
药动学 美西林口服吸收差。静注给药后血浓度迅速上升,半衰期约为2小时。每日剂量为400~800 mg,用注射用水2 mL溶解后肌内注射;或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溶解后缓慢静脉注射。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偶见过敏性休克及其他过敏反应、嗜酸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少、眩晕、贫血、腹泻、恶心等。局部注射时可能产生疼痛感,少数患者出现皮疹或二重感染。
化学性质 无色结晶状固体,无臭无味。易溶于水,略溶于乙醇,微溶于丙酮,难溶于乙醚或异丙醇。熔点为156℃(分解),旋光度[D]20+285°(C=1, 0.1mol/L盐酸)。
用途 半合成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活性较小,但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沙门菌及变形杆菌有强大杀菌作用。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伤寒及菌痢等。
生产方法 方法1:氮杂革和三氯乙醛反应,在氮上引入甲酰基,与6-APA在硫酸二甲酯的作用下形成缩醛,进一步形成美西林。 方法2:先使6-APA的氨基与六甲基硅烷反应生成三甲硅基化合物,再与N-甲酰基氮杂革在三乙胺存在下反应得到美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