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布芬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循环中的血小板,阻断血栓形成并抑制血小板因子的释放。这种抑制是可逆的,并不会改变血浆参数或损害血小板功能,还能使异常血小板的功能恢复正常。吲哚布芬能显著改善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和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微循环参数及行走距离;在冠状动脉分流术及股动脉分流术后预防阻塞方面,与阿司匹林加潘生丁的疗效相当;在血液透析时,它可以显著减少透析膜上的血小板沉积。此外,吲哚布芬还能预防一过性缺血发作或轻度中风后的继发血栓形成。
相比于其他同类药物,吲哚布芬抑制血小板因子、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是水杨酸的2~5倍,并且具有轻微持续时间更短的出血时间。与噻氯匹定相比,口服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吲哚布芬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
临床应用和适应症吲哚布芬适用于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血脂代谢障碍等;也可用于体外循环手术时防止血栓形成。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200毫克,餐后服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每天可使用100-200毫克。
不良反应吲哚布芬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皮肤过敏反应及齿龈出血等。如出现荨麻疹样皮肤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
化学性质与用途吲哚布芬是从甲醇结晶中得到的,熔点为182~184℃。它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并且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生产方法方法1:
方法2: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 methyl 2-(4-(1-oxoisoindolin-2-yl)phenyl)butanoate | —— | C19H19NO3 | 309.365 |
| 2-[4-(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苯基]丁酸 | 2-[4-(1,3-dioxo-2-isoindolinyl)phenyl]butyric acid | 94232-67-4 | C18H15NO4 | 309.321 |
| 吲哚布芬乙基乙酯杂质 | ethyl 2-(4-(1-oxoisoindolin-2-yl)phenyl)butanoate | 36691-02-8 | C20H21NO3 | 323.392 |
| —— | ethyl 2-(4-(1-oxoisoindolin-2-yl)phenyl)acetate | 36691-01-7 | C18H17NO3 | 295.338 |
We described a copper-promoted direct amidation of isoindolinone scaffolds mediated by sodium persulfate. The amides, includ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amides, can be installed on isoindolinones in moderate to excellent yields by this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