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nitrophenothiazine S-oxide | 13677-27-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nitrophenothiazine S-oxide
英文别名
3-nitro-10H-phenothiazine 5-oxide;3-nitro-phenothiazine-5-oxide;3-Nitro-phenothiazin-5-oxid;3-Nitrophenothiazine-5-oxide;3-nitro-10H-phenothiazine 5-oxide
3-nitrophenothiazine S-oxide化学式
CAS
13677-27-5
化学式
C12H8N2O3S
mdl
——
分子量
260.273
InChiKey
DJPKRAVWDMXBL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69.5-170 °C
  • 沸点:
    513.3±49.0 °C(Predicted)
  • 密度:
    1.61±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07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nitrophenothiazine S-oxide 氢气 作用下, 以 乙醚溶剂黄146 为溶剂, 生成 benzylidene-(10H-phenothiazin-3-yl)-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Phenothiazine syntheses
    摘要:
    DOI:
    10.1007/bf00481596
  • 作为产物:
    描述:
    吩噻嗪高氯酸硝酸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反应 0.5h, 以81%的产率得到3-nitrophenothiazine S-oxide
    参考文献:
    名称:
    Cation-radical oxidation step in the nitration of phenothiazine with nitric acid
    摘要:
    DOI:
    10.1007/bf0050559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ernthsen, Chemische Berichte, 1884, vol. 17, p. 2855
    作者:Bernthsen
    DOI:——
    日期:——
  • Kehrmann; Nossenko, Chemische Berichte, 1913, vol. 46, p. 2817
    作者:Kehrmann、Nossenko
    DOI:——
    日期:——
  • Schaposchnikow, Zhurnal Russkago Fiziko-Khimicheskago Obshchestva, 1900, vol. 32, p. 232
    作者:Schaposchnikow
    DOI:——
    日期:——
  • Antonow, Izvestiya na Khimicheskiya Institut, Bulgarska Akademiya na Naukite, 1953, vol. 2, p. 97,105
    作者:Antonow
    DOI:——
    日期:——
  • SHARNIN G. P.; SHAPSHIN M. I.; SERGEEV V. S.; KUPRIYANOVA N. N., RUKOPIS DEP. V ONIITEHXIM G. CHERKASSY 26 IYUNYA 1979 G., HO 2837/79 DEP.
    作者:SHARNIN G. P.、 SHAPSHIN M. I.、 SERGEEV V. S.、 KUPRIYANOVA N. N.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