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
三卤甲烷通过大鼠肝脏微粒体部分代谢,生成一氧化碳,这一过程需要NADPH和分子氧以实现最大活性。/三卤甲烷/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Haloforms are metabolized to carbon monoxide by hepatic mixed function oxidases and this reaction is markedly stimulated by sulfhydryl compounds. Max stimulation occurred at 0.5 mmolar glutathione. A mechanism for conversion of haloforms to carbon monoxide is proposed. /Haloforms/
卤代甲烷通过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谢为一氧化碳,这种反应被巯基化合物显著促进。最大刺激发生在0.5毫摩尔谷胱甘肽。提出了一种卤代甲烷转化为一氧化碳的机制。/卤代甲烷/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对大鼠进行卤代甲烷(三卤甲烷)的管理导致血液中一氧化碳水平显著升高。苯巴比妥钠治疗增加了血液中一氧化碳的水平。SKF 525-A显著抑制了体内的代谢。体内的代谢遵循卤素顺序;因此,给予三碘甲烷产生了最高的一氧化碳水平,而三氯甲烷产生的水平最低。/卤代甲烷/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以0.48 mmol/kg(16 μCi/kg;100 mg/kg bw)的剂量,通过灌胃方式将14C-氯二溴甲烷溶解在玉米油中给予大鼠,该物质被吸收并在8小时内以溴二氯甲烷(剂量的48%)或以14C-二氧化碳(剂量的18%)的形式通过呼出气排出;大约1%的放射性剂量通过尿液排出,大约1%的剂量保留在身体组织中。以相似方式给予小鼠0.72 mmol/kg(32 μCi/kg;150 mg/kg bw)的14C-氯二溴甲烷,该物质被吸收并在8小时内以未改变的氯二溴甲烷(剂量的12%)或以14C-二氧化碳(剂量的72%)的形式通过呼出气排出;大约2%的给予的放射性剂量通过尿液排出,5%保留在身体组织中。氯二溴甲烷在体内和体外被代谢为一氧化碳。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在人类和实验动物中,二溴氯甲烷(和溴仿)通常被迅速吸收。二溴氯甲烷(和溴仿)被认为至少通过两个独立路径代谢:通过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的氧化和通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共轭。摄入后,主要通过呼出化合物或二氧化碳来进行排泄。(L1173)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二溴氯甲烷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被氧化成三卤甲醇。然后三卤甲醇通过失去氢和卤素离子分解,产生二卤羰基(一种光气类似物),这是一种高度反应性的分子,可能会发生多种反应,包括直接与细胞亲核试剂反应生成共价加合物,与两摩尔谷胱甘肽(GSH)反应生成CO和氧化谷胱甘肽(GSSG),以及水解生成CO2。剂量转化为一氧化碳的比例尚未量化,但在大鼠口服暴露溴仿后,据报道显著增加了碳氧血红蛋白的水平。(L1173)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评估:氯代亚溴甲烷与致癌性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在实验动物中对氯代亚溴甲烷的致癌性有有限的证据。总体评估:氯代亚溴甲烷的致癌性对人类不可分类(第3组)。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分类:C;可能的人类致癌物。分类依据:基于不充分的人类数据和有限的动物致癌性证据;即在B6C3F1小鼠(雄性和雌性)中存在阳性致癌证据,以及阳性的致突变数据,且其结构与其他已知的动物致癌物三卤甲烷相似。人类致癌性数据:不充分。动物致癌性数据:有限。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氯代亚溴甲烷
来源: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毒理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类:第3组:无法归类其对人类致癌性
来源: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吸收、分配和排泄
氯二溴甲烷在大鼠体内的血/气分配系数(在37°C时)为116,这预测它将容易被吸入吸收。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进行了一项研究,以确定二溴氯甲烷在小鼠和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特性。在大鼠中,取样器官的总放射性活性占给药总剂量的3%到6%,而在小鼠中为5%到14%。在两种啮齿动物中,胃(不含内容物)、未灌流的肝脏和肾脏是残留放射性活性水平最高的器官。在两种动物中,尿液在插管后8小时内含有的总放射性标记物少于5%,在36到48小时内少于10%。在大鼠和小鼠中,大部分二溴氯甲烷在8小时内通过肺部呼出的空气排出。二溴氯甲烷表现出有限的代谢激活,这通过以母体化合物形式回收更高百分比的剂量得到了证明。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