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类药效团仍然被认为是合成更有效的抗真菌剂的可行的前导结构。在这项研究中,合成了两个新的含二硫代氨基甲酸酯(5a–5g)和(苯并)唑硫醇(6a–6n)侧链的咪唑衍生物,它们与著名的抗真菌唑药效团具有结构相关性,并通过以下特征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光谱(IR,1 H NMR,13 C NMR和MS光谱)分析。体外筛选合成的化合物对病原真菌的抗真菌活性。计算了最终化合物的理论ADM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预测值。进行了对具有靶标“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CYP51)的最具活性的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研究,以阐明其抗真菌作用的模式。具有咪唑和4-甲氧基苄基哌嗪骨架的化合物5e具有最有前途的抗真菌活性,对克鲁氏梭菌的MIC 50值为0.78μg/ mL 。通过LC-MS-MS方法观察到化合物5e对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作用,该方法基于定量克鲁维酵母中麦角固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