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p-tolyl)oxepan-2-o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p-tolyl)oxepan-2-one
英文别名
3-(4-Methylphenyl)oxepan-2-one
3-(p-tolyl)oxepan-2-o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3H16O2
mdl
——
分子量
204.269
InChiKey
RMRLXFQAAKTLL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6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2-溴环己酮四甲基乙二胺间氯过氧苯甲酸 、 cobalt(II) chlo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2.0h, 生成 3-(p-tolyl)oxepan-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用二芳基锌试剂钴取代的α-溴α-氟β-内酰胺的钴催化α-芳基化:泛化为功能化的溴衍生物。
    摘要:
    本文公开了α-溴α-氟β-内酰胺与二芳基锌或二烯丙基锌试剂的钴催化交叉偶联。该协议被证明是通用的,化学选择性的并且操作简单,可以使β-内酰胺的C4功能化。底物的范围扩大到α-溴内酰胺和酰胺,α-溴内酯和酯以及含N和O的杂环。
    DOI:
    10.1002/chem.20200172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nantioselective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Desymmetrization of Meso Cyclic Ketones and Kinetic Resolution of Racemic 2-Arylcyclohexanones
    作者:Lin Zhou、Xiaohua Liu、Jie Ji、Yuheng Zhang、Xiaolei Hu、Lili Lin、Xiaoming Feng
    DOI:10.1021/ja309262f
    日期:2012.10.17
    N'-dioxide-Sc(III) complex catalysts. The BV oxidations of prochiral cyclohexanones and cyclobutanones afforded series of optically active ε- and γ-lactones, respectively, in up to 99% yield and 95% ee. Meanwhile, the kinetic resolution of racemic 2-arylcyclohexanones was also realized via an abnormal BV oxidation. Enantioenriched 3-aryloxepan-2-ones, whose formation is counter to the migratory aptitude, were
    在手性 N,N'-二氧化物-Sc(III) 配合物催化剂存在下,实现了外消旋和内消旋环酮的催化对映选择性 Baeyer-Villiger (BV) 氧化。前手性环己酮环丁酮的 BV 氧化分别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光学活性的 ε- 和 γ-内酯,产率高达 99%,ee 高达 95%。同时,外消旋 2-芳基环己酮的动力学拆分也是通过异常 BV 氧化实现的。Enantioenriched 3-aryloxepan-2-ones,其形成与迁移能力相反,被优先获得。内酯和未反应的酮均具有高 ee 值。
  • Correction to Enantioselective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Desymmetrization of Meso Cyclic Ketones and Kinetic Resolution of Racemic 2-Arylcyclohexanones
    作者:Lin Zhou、Xiaohua Liu、Jie Ji、Yuheng Zhang、Xiaolei Hu、Lili Lin、Xiaoming Feng
    DOI:10.1021/ja3112719
    日期:2012.12.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