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胺(vincamine)是从小蔓长春花中分离出的主要生物碱之一,属于单萜吲哚生物碱中的白坚木碱类。其化学名称为(3α,14β,16α)-14, 15-二氢-14-羟基象牙烯宁-14-羧酸甲酯,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可溶于酸性溶液中。长春胺最初由Schlittle和Furlenmeier在1953年从V. minor 中分离并提取,而Trojanek、Mokry 和Clauder等人则在1962年确定了其化学结构,Trojanek 和Blaha 在1968年进一步明确了长春胺的空间构型。天然长春胺为右旋体,人工合成的长春胺则为消旋体。长春胺具有调节脑循环、维持神经动态平衡、保护神经和抗氧化等作用。
来源长春胺是从夹竹桃植物长春花(Vincamini norL)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目前已可通过半合成方法获得,是一种脑血管扩张剂。除盐酸盐外,还存在酒石酸盐和茶丙磺酸盐(Teprosilate)等衍生物。
药理作用长春胺能透过血脑屏障,通过促进病变区脑组织的葡萄糖氧化分解代谢、改善乳酸产生和二氧化碳释放来扩张脑小血管,并改善脑循环;对正常脑组织和病人脑部的健康区域无明显影响,也不干扰全身血液循环。此外,它还具有轻微的镇静作用。
作用机制长春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包括提高脑组织对氧气和葡萄糖的利用效率、扩张脑血管以改善微循环、阻滞钙离子慢通道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抗氧化以及保护神经功能。尽管其基础研究较为完善,但临床应用的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
适应症长春胺适用于治疗脑血管硬化症、脑功能不全及眼耳鼻喉等部位的血管疾病。特别适合早期进行性脑功能不全的症状如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同时,它也可用于老年脑退化引起的焦虑、攻击性行为、运动困难、思维缓慢等症状以及颅脑损伤后的急性表现及后遗症,包括昏迷、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偏瘫)、语言障碍等。
应用长春胺适用于治疗脑血管障碍、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及其出血后遗症。与氢麦角碱和罂粟碱相比,它对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更佳,但需长期使用才能见效。
制备方法一种制备长春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长春胺主要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并可作为外围血管扩张药,增加血液流向脑部。
这些信息涵盖了长春胺的关键特性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制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