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7-amino-4-(113C)methyl-3,4-dihydrochromen-2-one | 1357255-81-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7-amino-4-(113C)methyl-3,4-dihydrochromen-2-one
英文别名
——
7-amino-4-(113C)methyl-3,4-dihydrochromen-2-one化学式
CAS
1357255-81-2
化学式
C10H11NO2
mdl
——
分子量
179.181
InChiKey
FESOMLMAENEYIE-JQBJTBFP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
  • 拓扑面积:
    52.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3-羟基-苯基)-氨基甲酸乙酯硫酸 、 palladium 10% on activated carbon 、 氢气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68.0h, 生成 7-amino-4-(113C)methyl-3,4-dihydrochromen-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Atom arrangement strategy for designing a turn-on1H magnetic resonance probe: a dual activatable probe for multimodal detection of hypochlorite
    摘要:
    首个双活化次氯酸盐(−OCl)传感器被开发出来,其基于一种新的概念验证设计,涉及使用三共振核磁共振技术的信号活化1H化学探针。该探针能够在溶液和粗组织提取物中实现荧光与1H磁共振双开关检测−OCl。
    DOI:
    10.1039/c1cc12044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tom arrangement strategy for designing a turn-on<sup>1</sup>H magnetic resonance probe: a dual activatable probe for multimodal detection of hypochlorite
    作者:Tomohiro Doura、Hiroshi Nonaka、Shinsuke Sando
    DOI:10.1039/c1cc12044a
    日期:——
    The first dual activatable hypochlorite (−OCl)-sensing probe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 new proof-of-concept design involving signal-activatable 1H chemical probes using the triple-resonance NMR technique. The probe enabled fluorescence–1H MR dual turn-on detection of−OCl in solution and in crude tissue extracts.
    首个双活化次氯酸盐(−OCl)传感器被开发出来,其基于一种新的概念验证设计,涉及使用三共振核磁共振技术的信号活化1H化学探针。该探针能够在溶液和粗组织提取物中实现荧光与1H磁共振双开关检测−OCl。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氢化肉桂酸内酯 反式环丁烷-1,2-d2 N1-叔丁氧羰基2-(2-氧代色满)-3-甲酰肼 N-(3-((4-氨基丁基)(3-氨基丙基)氨基)丙基)-4-(二(2-氯乙基)氨基)苯丁酰胺 8-羟基-4-甲基-3,4-二氢-2H-色烯-2-酮 8-羟基-3,4-二氢色烯-2-酮 8-甲氧基-3,4-二氢色烯-2-酮 8-甲基-3,4-二氢香豆素 8-乙基-3,4-二氢色烯-2-酮 7-羟基苯并二氢吡喃-2-酮 7-羟基-6-甲氧基-3,4-二氢色烯-2-酮 7-羟基-4-萘-2-基-3,4-二氢色烯-2-酮 7-羟基-4-萘-1-基-3,4-二氢色烯-2-酮 7-甲氧基-3,4-二氢色烯-2-酮 7-甲基色满-2-酮 7-三氟乙酰氨基-3,4-二氢香豆素 6-苯基-3,4-二氢色烯-2-酮 6-羟基色满-2-酮 6-羟基-4,4,5,8-四甲基-3,4-二氢香豆素 6-碘苯并二氢吡喃-2-酮 6-甲氧基-3,4-二氢色烯-2-酮 6-溴苯并二氢吡喃-2-酮 6-溴-7-羟基苯并二氢吡喃-2-酮 6-溴-4,4-二甲基色满-2-酮 6-氯苯并二氢吡喃-2-酮 6-氯-4-甲基-3,4-二氢色烯-2-酮 6-氨基-4,4,5,7,8-五甲基色满-2-酮 6-乙基-7-羟基-3,4-二氢香豆素 6,7-二羟基-3,4-二氢色烯-2-酮 6,7-二甲氧基-4-甲基-2-色满酮 6,7-二甲氧基-3,4-二氢色烯-2-酮 5-甲氧基-3,4-二氢色烯-2-酮 5,7-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2-酮 5,7-二羟基-4-亚氨基-2-氧代色满 4-甲基-3,4-二氢色烯-2-酮 4-氨基-2-氧代-4-色满羧酸 4,7-二甲基-3,4-二氢色烯-2-酮 4,4,8-三甲基苯并二氢吡喃-2-酮 3-羟基-2H-苯并吡喃-2-酮 3-溴-4-氟-3,4-二氢色烯-2-酮 3-乙酰基-4-甲基-3,4-二氢色烯-2-酮 3-乙酰基-4-丙-2-烯基-3,4-二氢色烯-2-酮 3-乙酰基-3,4-二氢色烯-2-酮 3-乙基色满-2-酮 3-(哌啶羰基)-3,4-二氢-2H-1-苯并吡喃-2-酮 3-(2-丙烯基)-2-(乙氧羰基)香豆素 3,4-二溴-6-(溴甲基)-3,4-二氢-2H-1-苯并吡喃-2-酮 3,4-二溴-3,4-二氢香豆素 3,4-二氢泽兰内酯 3,4-二氢-6-甲基-2H-1-苯并吡喃-2-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