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R)-3-formylthiocamphor | 131072-08-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R)-3-formylthiocamphor
英文别名
(4R)-4,7,7-trimethyl-3-sulfanylidenebicyclo[2.2.1]heptane-2-carbaldehyde
(1R)-3-formylthiocamphor化学式
CAS
131072-08-7
化学式
C11H16OS
mdl
——
分子量
196.313
InChiKey
MNLHBKKHMQRHKC-AYVLWNQU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2
  • 拓扑面积:
    49.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R)-3-formylthiocamphor 、 2-(6'-amino-2'-thiapentyl)-1-methylbenzimidazole 以 乙醇甲苯 为溶剂, 反应 4.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蓝铜模型。(1 R)-3-羟基亚甲基冰片烷-2-硫酮和2-氨基硫代烷基-1-甲基苯并咪唑(给体组N 2 SS *)或二胺(给体组N 2 S 2)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由(1 R)-3-羟基亚甲基冰片烷-2-硫酮与几种2-氨基硫代-烷基苯并咪唑的缩合反应得到的四齿配体,以及它们的阳离子锌(II)和铜(II)配合物。尽管游离配体以噻吩二胺互变异构体形式存在,但根据累积光谱证据推论,与金属的结合以其烯硫代乙亚胺的形式发生。铜(II)配合物表现出中等强度吸收在410和435(µm 3 500)之间和520和535 nm(µm 1200 dm 3 mol –1 cm –1)之间,归因于烯硫醇σ(S –)→铜II和π(S–)→Cu II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Imct)跃迁,以及相对强烈的配体场跃迁,范围在610–650 nm(μl1500 dm 3 mol –1 cm –1)。当连接亚胺和硫醚官能团的碳链的长度从两个增加到四个时,所有的谱带都会经历逐渐的红移。冷冻溶液的epr光谱表明,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铜( II)向伪四面体几何结构逐渐变形。一系列中性铜(
    DOI:
    10.1039/dt9900002843
  • 作为产物:
    描述:
    白樟油sodium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0.0h, 生成 (1R)-3-formylthiocamphor
    参考文献:
    名称:
    蓝铜模型。(1 R)-3-羟基亚甲基冰片烷-2-硫酮和2-氨基硫代烷基-1-甲基苯并咪唑(给体组N 2 SS *)或二胺(给体组N 2 S 2)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由(1 R)-3-羟基亚甲基冰片烷-2-硫酮与几种2-氨基硫代-烷基苯并咪唑的缩合反应得到的四齿配体,以及它们的阳离子锌(II)和铜(II)配合物。尽管游离配体以噻吩二胺互变异构体形式存在,但根据累积光谱证据推论,与金属的结合以其烯硫代乙亚胺的形式发生。铜(II)配合物表现出中等强度吸收在410和435(µm 3 500)之间和520和535 nm(µm 1200 dm 3 mol –1 cm –1)之间,归因于烯硫醇σ(S –)→铜II和π(S–)→Cu II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Imct)跃迁,以及相对强烈的配体场跃迁,范围在610–650 nm(μl1500 dm 3 mol –1 cm –1)。当连接亚胺和硫醚官能团的碳链的长度从两个增加到四个时,所有的谱带都会经历逐渐的红移。冷冻溶液的epr光谱表明,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铜( II)向伪四面体几何结构逐渐变形。一系列中性铜(
    DOI:
    10.1039/dt990000284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lue copper model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pper(II) enethiolate complexes derived from (1R)-3-hydroxymethylenebornane-2-thione and 2-aminothia-alkyl-1-methylbenzimidazoles (donor set N2SS*) or diamines (donor set N2S2)
    作者:Luigi Casella、Michele Gullotti、Edoardo Suardi、Massimo Sisti、Roberto Pagliarin、Piero Zanello
    DOI:10.1039/dt9900002843
    日期:——
    derived from the condensation of (1R)-3-hydroxymethylenebornane-2-thione and several 2-aminothia-alkylbenzimidazoles were synthesized together with their cationic zinc(II) and copper(II) complexes. While the free ligands exist in the thioxoenamine tautomeric form, binding to the metals occurs in their enethiolateimine form, as deduced from cumulative spectral evidence. The copper(II) complexes exhibit medium-intensity
    合成了一系列由(1 R)-3-羟基亚甲基冰片烷-2-硫酮与几种2-氨基硫代-烷基苯并咪唑的缩合反应得到的四齿配体,以及它们的阳离子锌(II)和铜(II)配合物。尽管游离配体以噻吩二胺互变异构体形式存在,但根据累积光谱证据推论,与金属的结合以其烯硫代乙亚胺的形式发生。铜(II)配合物表现出中等强度吸收在410和435(µm 3 500)之间和520和535 nm(µm 1200 dm 3 mol –1 cm –1)之间,归因于烯硫醇σ(S –)→铜II和π(S–)→Cu II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Imct)跃迁,以及相对强烈的配体场跃迁,范围在610–650 nm(μl1500 dm 3 mol –1 cm –1)。当连接亚胺和硫醚官能团的碳链的长度从两个增加到四个时,所有的谱带都会经历逐渐的红移。冷冻溶液的epr光谱表明,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铜( II)向伪四面体几何结构逐渐变形。一系列中性铜(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5β,6α,8α,10α,13α)-6-羟基-15-氧代黄-9(11),16-二烯-18-油酸 (3S,3aR,8aR)-3,8a-二羟基-5-异丙基-3,8-二甲基-2,3,3a,4,5,8a-六氢-1H-天青-6-酮 (2Z)-2-(羟甲基)丁-2-烯酸乙酯 (2S,4aR,6aR,7R,9S,10aS,10bR)-甲基9-(苯甲酰氧基)-2-(呋喃-3-基)-十二烷基-6a,10b-二甲基-4,10-dioxo-1H-苯并[f]异亚甲基-7-羧酸盐 (+)顺式,反式-脱落酸-d6 龙舌兰皂苷乙酯 龙脑香醇酮 龙脑烯醛 龙脑7-O-[Β-D-呋喃芹菜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 龙牙楤木皂甙VII 龙吉甙元 齿孔醇 齐墩果醛 齐墩果酸苄酯 齐墩果酸甲酯 齐墩果酸乙酯 齐墩果酸3-O-alpha-L-吡喃鼠李糖基(1-3)-beta-D-吡喃木糖基(1-3)-alpha-L-吡喃鼠李糖基(1-2)-alpha-L-阿拉伯糖吡喃糖苷 齐墩果酸 beta-D-葡萄糖酯 齐墩果酸 beta-D-吡喃葡萄糖基酯 齐墩果酸 3-乙酸酯 齐墩果酸 3-O-beta-D-葡吡喃糖基 (1→2)-alpha-L-吡喃阿拉伯糖苷 齐墩果酸 齐墩果-12-烯-3b,6b-二醇 齐墩果-12-烯-3,24-二醇 齐墩果-12-烯-3,21,23-三醇,(3b,4b,21a)-(9CI) 齐墩果-12-烯-3,11-二酮 齐墩果-12-烯-2α,3β,28-三醇 齐墩果-12-烯-29-酸,3,22-二羟基-11-羰基-,g-内酯,(3b,20b,22b)- 齐墩果-12-烯-28-酸,3-[(6-脱氧-4-O-b-D-吡喃木糖基-a-L-吡喃鼠李糖基)氧代]-,(3b)-(9CI) 鼠特灵 鼠尾草酸醌 鼠尾草酸 鼠尾草酚酮 鼠尾草苦内脂 黑蚁素 黑蔓醇酯B 黑蔓醇酯A 黑蔓酮酯D 黑海常春藤皂苷A1 黑檀醇 黑果茜草萜 B 黑五味子酸 黏黴酮 黏帚霉酸 黄黄质 黄钟花醌 黄质醛 黄褐毛忍冬皂苷A 黄蝉花素 黄蝉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