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alcaptase | 52-67-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alcaptase
英文别名
2-amino-3-methyl-3-sulfanylbutanoic acid;molecular hydrogen
Metalcaptase化学式
CAS
52-67-5
化学式
C5H13NO2S
mdl
——
分子量
151.23
InChiKey
AJDBSPPPPGEPBV-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10 °C (dec.)(lit.)
  • 比旋光度:
    -65 º (c=5, 1M NaOH, on dry)
  • 沸点:
    251.8±35.0 °C(Predicted)
  • 密度:
    1.113 (estimate)
  • 溶解度:
    H2O:可溶,100mg/mL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35
  • 重原子数:
    9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
  • 拓扑面积:
    64.3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4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Xn,Xi,T
  • 安全说明:
    S24/25,S26,S36
  • 危险类别码:
    R36/37/38
  • WGK Germany:
    2
  • 海关编码:
    29309090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NONH for all modes of transport
  • RTECS号:
    YV9425000
  • 危险标志:
    GHS07
  • 危险性描述:
    H315,H319,H335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305 + P351 + P338

SDS

SDS:40e5ae08e44921f103459ed573d3f43b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D—青霉胺(β,β—2甲基半胱氨酸)是一种从青霉素分离出来的氨基酸,在细胞培养中是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复制有效抑制物,对柯萨奇(Coxsackie)和艾柯(ECHO)病毒作用弱。

D-青霉胺的不良反应:

1.对肾脏有刺激作用,偶见蛋白尿、血尿、头痛、咽痛、发热、淋巴结肿大、恶心、食欲减退等。

2.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可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3.可产生短暂皮疹、剥脱性皮炎等,长期服用可引起视神经炎。

化学性质 
白色细晶粉末。熔点198.5℃。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或氯仿。有特殊臭味,味苦。
用途 

D-青霉胺为金属解毒剂。其分子中的巯基和氨基能络合金属离子,生成水溶性络合物,从尿中排出。主要用于铜中毒,对铝、汞和锌等也有效,排铅不如EDTA钙,排汞不如BAL。该品可治疗某此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2289mg/kg。

用途 
A Penicillin metabolit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Wilson鈥檚 disease, Cystinuria, Scleroderma and arsenic poisoning.
用途 
解毒用药,用于重金属离子中毒,也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免疫性疾病;D-青霉胺用于制药,医药中间体,作用: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硬皮病、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等自 身免疫性疾病,可见有明显的疗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减轻关节疼痛、肿胀及渗液情况,晨起关节僵硬、血沈率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D-青霉胺一般需经数周方可显效,过早停药易于复发。可使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转氨酶下降或转为正常。D-青霉胺可用于治疗硬皮病,可使皮肤胶原交叉联结减少,张力增加。
用途 
解毒药,用于重金属离子中毒,也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免疫性疾病
生产方法 
由青霉素G钾盐水解而得。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