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hyl 2,3-di-O-benzoyl-6-deoxy-6-fluoro-4-O-(2,3,4,6-tetra-O-benzyl-α-D-galact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 | 117012-13-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hyl 2,3-di-O-benzoyl-6-deoxy-6-fluoro-4-O-(2,3,4,6-tetra-O-benzyl-α-D-galact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
英文别名
——
methyl 2,3-di-O-benzoyl-6-deoxy-6-fluoro-4-O-(2,3,4,6-tetra-O-benzyl-α-D-galact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化学式
CAS
117012-13-2
化学式
C55H55FO12
mdl
——
分子量
927.033
InChiKey
YMWZNPVWTJVJJJ-WRGOCTHC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8.86
  • 重原子数:
    68.0
  • 可旋转键数:
    21.0
  • 环数:
    8.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1
  • 拓扑面积:
    126.44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12.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合成受体类似物:甲基4-O-α-D-吡喃半乳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的2-脱氧,6-O-甲基,6-脱氧和6-脱氧-6-氟衍生物的制备和计算构象(甲基β-D-半乳糖苷)。
    摘要:
    已经合成了甲基β-D-galabioside(1)的2-deoxy(7),6-O-甲基(15),6-deoxy(22)和6-deoxy-6-氟(31)衍生物。因此,通过使用氢化三丁基锡的黄药还原来制备7,而通过6-脱氧-6-碘杂十二碳五烯苷的催化氢化获得22。2,3,2-二-O-苯甲酰基-β-D-吡喃半乳糖甲基与Et2NSF3的区域选择性单氟化和随后的α-D-半乳糖基化提供了31.分子力学计算得出1、7、15、22和31的构象相似,不同之处在phi H和psi H小于5度的情况下。没有发现7、15、22或31的分子内氢键的迹象,如晶体中的1所示。
    DOI:
    10.1016/0008-6215(88)80138-1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合成受体类似物:甲基4-O-α-D-吡喃半乳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的2-脱氧,6-O-甲基,6-脱氧和6-脱氧-6-氟衍生物的制备和计算构象(甲基β-D-半乳糖苷)。
    摘要:
    已经合成了甲基β-D-galabioside(1)的2-deoxy(7),6-O-甲基(15),6-deoxy(22)和6-deoxy-6-氟(31)衍生物。因此,通过使用氢化三丁基锡的黄药还原来制备7,而通过6-脱氧-6-碘杂十二碳五烯苷的催化氢化获得22。2,3,2-二-O-苯甲酰基-β-D-吡喃半乳糖甲基与Et2NSF3的区域选择性单氟化和随后的α-D-半乳糖基化提供了31.分子力学计算得出1、7、15、22和31的构象相似,不同之处在phi H和psi H小于5度的情况下。没有发现7、15、22或31的分子内氢键的迹象,如晶体中的1所示。
    DOI:
    10.1016/0008-6215(88)80138-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Unexpected formation of the 3,6-anhydro and 6-O-methyl-1-fluoro derivatives of galabiose on attempted substitution of HO-6 by fluorine in methyl 4-O-α-d-galact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 (methyl β-d-galabioside)
    作者:Jan Kihlberg、Torbjörn Frejd、Karl Jansson、Göran Magnusson
    DOI:10.1016/0008-6215(88)80139-3
    日期:1988.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