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296167-24-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296167-24-2
化学式
C15H12FNO3
mdl
——
分子量
273.264
InChiKey
AUOUFVHPUBWQT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95
  • 重原子数:
    20.0
  • 可旋转键数:
    3.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
  • 拓扑面积:
    48.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4.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 在 copper(ll) sulfate pentahydratesodium ascorbate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88 %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羟基三萜酸和氟喹诺酮类新型抗菌和抗生物膜三唑缀合物的设计、半合成和分子对接
    摘要:
    以橄榄果渣 ( Olea europaea L.) 的天然产物分离五环三萜酸为原料,设计并半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有效抗菌和抗生物膜活性的山楂酸 (MA) 和齐墩果酸 (OA) 类似物。这些缀合物是通过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环加成 (CuAAC) 的最后一步合成的,在炔丙基化喹诺酮/氟喹诺酮 (QN/FQNs) 和 MA/OA 叠氮化物之间进行,以总体优异的收率获得新的三唑衍生物。后者的杂交体在体外筛选其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和两种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抗菌和抗生物膜活性。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果表明,一些山楂酸衍生物对所有测试菌株均表现出显着的活性,其 MIC 值在 3.25–30 μg mL -1范围内。此外,评估的化合物具有中度至显着的抗生物膜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百分比高达 68.75% 。使用合成化合物抗菌活性对接研究的分
    DOI:
    10.1039/d3nj02922k
  • 作为产物:
    描述:
    2-氟苯胺N,N-二异丙基乙胺 作用下, 以 二苯醚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2.5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羟基三萜酸和氟喹诺酮类新型抗菌和抗生物膜三唑缀合物的设计、半合成和分子对接
    摘要:
    以橄榄果渣 ( Olea europaea L.) 的天然产物分离五环三萜酸为原料,设计并半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有效抗菌和抗生物膜活性的山楂酸 (MA) 和齐墩果酸 (OA) 类似物。这些缀合物是通过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环加成 (CuAAC) 的最后一步合成的,在炔丙基化喹诺酮/氟喹诺酮 (QN/FQNs) 和 MA/OA 叠氮化物之间进行,以总体优异的收率获得新的三唑衍生物。后者的杂交体在体外筛选其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和两种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抗菌和抗生物膜活性。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果表明,一些山楂酸衍生物对所有测试菌株均表现出显着的活性,其 MIC 值在 3.25–30 μg mL -1范围内。此外,评估的化合物具有中度至显着的抗生物膜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百分比高达 68.75% 。使用合成化合物抗菌活性对接研究的分
    DOI:
    10.1039/d3nj02922k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Fused heterocyclic M1 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s
    作者:Scott D. Kuduk、Christina N. Di Marco、Victoria Cofre、William J. Ray、Lei Ma、Marion Wittmann、Matthew A. Seager、Kenneth A. Koeplinger、Charles D. Thompson、George D. Hartman、Mark T. Bilodeau
    DOI:10.1016/j.bmcl.2010.10.028
    日期:2011.5
    Fused aromatics such as naphthalene were identified as highly potent and CNS penetrant M-1 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s during an SAR study to replace the phenyl B-ring linkage. (C) 2010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