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hiophene | 110-02-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hiophene
英文别名
——
Thiophene化学式
CAS
110-02-1;84341-37-7
化学式
C4H4S
mdl
——
分子量
84.1418
InChiKey
AYLIEDQYYJIGDP-UHFFFAOYSA-O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38 °C (lit.)
  • 沸点:
    84 °C (lit.)
  • 密度:
    1.051 g/mL at 25 °C (lit.)
  • 蒸气密度:
    2.9 (vs air)
  • 闪点:
    -9 °C
  • 溶解度:
    Miscible with carbon tetrachloride, heptane, pyrimidine, dioxane, toluene, and many organic solvents (quoted, Keith and Walters, 1992)
  • 介电常数:
    9.3(20℃)
  • LogP:
    1.81-1.86 at pH10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8
  • 重原子数:
    5.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0.0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0.0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等级:
    3
  • 危险品标志:
    Xn,F
  • 安全说明:
    S16,S36/37/39,S61
  • 危险类别码:
    R20/22,R36,R52/53,R11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3499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2414
  • RTECS号:
    XM7350000
  • 包装等级:
    II
  • 危险标志:
    GHS02,GHS05,GHS06
  • 危险性描述:
    H225,H302,H315,H318,H331,H335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10,P261,P280,P305 + P351 + P338,P311

SDS

SDS:a8b8577311dd04eaef2e08ba6bed8490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噻吩是含一个硫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在煤焦油制得的粗苯中少量存在,具有类似苯芳香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为84℃,不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庚烷、吡啶、1,4-二氧六环等混溶。易燃。耐热性强,加热至850℃而不分解。在强酸条件下不聚合,不分解,也不易被氧化。有中等程度毒性。噻吩环上的5个原子均为sp2杂化,处于同一平面,硫原子的一对未共用电子占据的p轨道与4个碳原子的p轨道平行且重叠,形成5原子6电子的闭合共轭体系,故具有芳香性,噻吩比苯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取代主要发生在α-位 (2-位或5-位)。噻吩的重要衍生物是生物素,在室温下可以与浓硫酸发生磺化反应,生产溶于硫酸的2-噻吩磺酸,所以常用这种方法除去粗苯中的噻吩。
噻吩可用于生产各种染料、香料、耐急冷急热塑料、高活性溶剂、刺激素、杀虫剂、增亮剂、化妆品和生物活化物质以及维生素、麻醉剂和抗菌素等药品。也是制备广谱性驱虫药噻嘧啶、抗菌素类药物先锋霉素Ⅰ和Ⅱ的原料,还可进一步制备环丁砜等溶剂。采用化学法或电化学法可合成聚噻吩,经掺杂后,其电导率为2~10.6×103S/m,是一种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噻吩虽可用化学方法合成制取,但成本太高。噻吩存在于煤焦油和页岩油内。用浓硫酸洗涤煤焦油的粗苯馏分所得废酸作原料,在110~150℃水解,然后经分离提纯得到噻吩。噻吩主要存在于粗苯预精馏得到的轻苯中。当轻苯加氢精制时,噻吩遭到破坏,当轻苯酸洗精制时,大部分噻吩与不饱和化合物聚合成焦油状物质,仅有少量噻吩与硫酸作用生成便于提取的噻吩磺酸,这就大大地减少了噻吩的产量。
轻苯酸洗精制时,噻吩与硫酸反应生成噻吩磺酸溶解于废硫酸中,将废硫酸澄清,除去焦油状物质,然后进行水解蒸馏。馏出物经冷凝冷却和分离,可以得到含噻吩和苯族烃的粗馏油。粗馏油经碱中和至中性或微碱性后,用理论塔板数为30~40的精馏塔进行精馏,得到含噻吩大于90%的噻吩产品。精馏时切取的中间馏分集中后回流入粗馏油。当噻吩全部馏出后,残液还可以精馏出含间-二甲苯约95%的间-二甲苯产品。
这种从废硫酸中提取噻吩的方法,粗苯中噻吩的提取率低,且水解蒸馏设备需要使用耐腐蚀材料。为了提高噻吩的提取率,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从粗苯中提取噻吩的新方法,其中比较成功的是萃取精馏提取噻吩法(ER法)。该法是向含噻吩的苯中加入适宜的萃取剂,以增大苯与噻吩之间的相对挥发度,以便精馏分离出噻吩。在许多萃取剂中,α-吡咯烷酮和N-甲基吡咯烷酮 (NMP)对噻吩的溶解能力强,虽然这种萃取剂只具有中等程度的选择性,但它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容易回收,价格也比较便宜,是比较合适的萃取剂。
添加剂中文名称
允许使用该种添加剂的食品中文名称
添加剂功能
最大允许使用量(g/kg)
最大允许残留量(g/kg)
噻吩
食品
食品用香料
用于配制香精的各香料成分不得超过在GB 2760中的最大允许使用量和最大允许残留量
化学性质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溶于乙醇、乙醚及其他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用途 
用于合成药物先锋霉素等,也用于生产染料、合成树脂、溶剂等
用途 
用于制取药物、染料等。
用途 
用于制药物和增塑剂等;噻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染料、医药和树脂。合成新型广谱抗菌素先锋霉素,是一种重要的医药化工助剂,还可应用于彩色影片制造及特技摄影,合成一种复杂的试剂,用于铀等金属的提取分离等。
用途 
用作医药、染料、塑料等工业的原料及增塑剂
用途 
主要作为医药工业中间体,用于噻乙吡啶、噻嘧啶等药物的制备。也用作合成树脂和染料工业的生产原料。还用作有机溶剂。作为化学试剂,用作色谱分析的标准试剂。
用途 
用作溶剂、色谱分析标准物质,及用于有机合成 ,制造树脂、染料和药品。
用途 
噻吩可用于制造染料、医药和树脂;合成新型广谱抗菌素先锋霉素;用于彩色影片制造及特技摄影;合成一些复杂的试剂;它是合成酚醛塑料和树脂的重要中间体。噻吩本身就是很好的脱蜡剂和油漆清洗剂。 噻吩的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噻吩偶氮染料品种繁多,性能优异。噻吩的磺酰脲类衍生物是超高效、低毒的新型除草剂。其他衍生物还可作为杀虫剂、杀菌剂、动植物生长促进剂等。另外,噻吩的有些衍生物还是有机半导体的组成成分。总之,噻吩及其衍生物在药物工业、染料工业、农药工业、树脂工业、化学工业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产方法 
噻吩存在于煤焦油和页岩油内,可利用粗苯洗涤产生的废酸作原料,在110-150℃水解,水解时生成的气体经水解精馏塔进入塔顶冷凝器,冷凝得到的精馏产物含噻吩约为15%-25%、二甲苯约50%-60%,还含苯、甲苯、甲基噻吩及一些未知物。每吨废酸约可提取10kg精馏产物。用固体氢氧化钠脱水后通过精馏精制,可得90%-95%含量的噻吩产品。化学合成噻吩,可用丁烷和硫为原料,丁烷先脱氢再与硫成环形成噻吩,在实验室制备中用1,4-二羰基化合物与三硫化二磷反应而得。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