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hitotriose | 133442-53-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hitotriose
英文别名
D-Glucosaminide;(2R,3S,4R,5R,6S)-5-amino-6-[(2R,3S,4R,5R,6S)-5-amino-6-[(2R,3S,4R,5R,6R)-5-amino-4,6-dihydroxy-2-(hydroxymethyl)oxan-3-yl]oxy-4-hydroxy-2-(hydroxymethyl)oxan-3-yl]oxy-2-(hydroxymethyl)oxane-3,4-diol
chitotriose化学式
CAS
133442-53-2
化学式
C18H35N3O13
mdl
——
分子量
501.488
InChiKey
RQFQJYYMBWVMQG-IXDPLRRU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882.2±65.0 °C(Predicted)
  • 密度:
    1.68±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7.6
  • 重原子数:
    34
  • 可旋转键数:
    7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286
  • 氢给体数:
    11
  • 氢受体数:
    1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羧基-2,2,6,6-四甲基氮杂环己烷-1-氧基自由基chitotriose4-二甲氨基吡啶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48.0h, 以4 mg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NOVEL COMPOSITIONS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摘要:
    本发明涉及新产品、变体、药用可接受的盐和前药,以及这些化合物的医学用途,用于治疗和/或管理败血症、败血症、脓毒性休克、眼部感染、眼部炎症、眼部血管生成、类风湿性关节炎(RA)、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性肠病(IBD)、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热综合征、消瘦症、牛皮癣、自身免疫疾病、心脏疾病、视网膜母细胞瘤、癌症和/或任何与炎症、免疫调节和微生物感染有关的疾病。
    公开号:
    US20170281667A1
  • 作为产物:
    描述:
    chitosan 、 alkaline earth salt of/the/ methylsulfuric acid 在 chitosanase OU01 from Microbacterium sp. E25A mutant in complex with hexa-glucosamine 、 作用下, 以 aq. acetate buffer 为溶剂, 反应 0.33h, 生成 壳寡糖chitotriose2-amino-2-deoxy-β-D-glucopyranosyl-(1->4)-2-acetamido-2-deoxy-β-D-glucopyranose
    参考文献:
    名称: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substrate-binding mechanism for a novel chitosanase
    摘要:
    壳聚糖酶能够特异性地裂解壳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连接,生成壳聚糖异构体产物,这种产物在功能食品和癌症治疗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虽然已经确定了几种壳聚糖酶的结构,但由于缺乏壳聚糖酶-底物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该酶的底物结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本研究中,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壳聚糖酶 OU01 与其底物六葡糖胺(GlcN)6 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底物属于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http://www.cazy.org/)中的 GH46(糖苷水解酶 46)家族。该结构首次精确测定了底物结合机制。壳聚糖酶-(GlcN)6 复合物结构表明,从(GlcN)6 底物的 -2 到 +1 位置,吡喃糖环与壳聚糖酶结合裂隙形成了广泛的相互作用。发现结合裂隙中的几个残基(Ser27、Tyr37、Arg45、Thr58、Asp60、His203 和 Asp235)形成了结合底物所需的重要相互作用。对这些残基的定点突变表明,Y37F 和 H203A 突变会削弱催化活性。相比之下,突变 T58A 和 D235A 只导致催化活性的中度丧失,而 S27A 突变则保留了约 80% 的酶活性。结合以前的诱变研究,这些结果表明-2、-1 和 +1 亚位点在底物结合和催化中起着主导作用。DSF(差示扫描荧光测定法)测定证实,这些突变对蛋白质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我们首次从机理上解释了底物(GlcN)6 与壳聚糖酶的结合,这对于设计用于生物质转化的新型壳聚糖酶至关重要。
    DOI:
    10.1042/bj2014015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