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抗生素是应用于农业方面具有抗菌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们来源于某些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经过化学分离提取并结构鉴定后命名。1929年弗来明发现医用抗生素青霉素,1944年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极大促进了农用抗菌素的研究。中国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国际影响,产品研制和学术研究逐步开展起来。
1953年中国农科院尹莘耘率先从土壤放线菌中筛选出5406抗生菌,它用于农作物促生、防病、防冻、防旱以及提高水果品质等,功效卓著。60~70年代在全国推广,面积达数千公顷。
60年代又先后筛选出内疗素(Neiliaosu)和多效霉素(Povamycins),在生产上应用成功。尹莘耘是中国农用抗菌素研究的开创者。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制了杀稻瘟素S、春雷霉素(春日霉素)、多抗霉素(多氧霉素)等,在防治稻瘟病、烟草赤星病上有很好效果。
70~80年代中期是农用抗生素发展的高峰期,先后研制成功井冈霉素、公主岭霉素、农抗120、武夷菌素、中生菌素、宁南霉素、金褐霉素、杀枯肽等杀菌剂,在防治水稻、果树、蔬菜等病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其中多效霉素、井冈霉素、公主岭霉素先后获国家发明奖。
在抗生素杀虫剂方面,中国研制成功的抗生素包括南昌霉素、梅岭霉素、浏阳霉素和华光霉素等;畜用抗生素则包括莫能霉素、马杜霉素、元江菌素和腐霉素等。
进入90年代后,农用抗菌素的研制开始引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迈进了一步。南昌链霉菌(Steptomyces nanchangersis)是一株产杀虫抗生素的新种,由江西农业大学微生物教研室1978年从该校校园油茶根际土壤中分离所得。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研究表明,南昌链霉菌发酵产物中能产生各种杀虫活性物质。
经薄层层析检测,其中A、B、C、D4个组分具较强的杀虫活性。其中A组分经多种检测表明为一典型的聚醚类抗生素,其化学结构与国外的猎神霉素同质,命名为南昌霉素(简称N.A)。
南昌霉素(nanchangmycin)和梅岭霉素(meilingmycin)是由南昌链霉菌产生的两种抗生素。其中南昌霉素的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经鉴定与猎神霉素(dianemycin)同质,属聚醚类抗生素,对防治鸡球虫病有显著效果。
制备方法一种用南昌链霉菌发酵生产南昌霉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Nanchangmycin是一种聚醚抗生素,与Dianemycin结构相似,非常有效地防治广谱有害线虫和昆虫,而对哺乳动物和植物没有作用效果。
靶点Nanchangmycin抑制革兰氏阳性菌。Nanchangmycin是细菌来源的天然产物,可有效地在多种细胞类型中抑制ZIKV感染,阻止ZIKV的进入以及DENV(登革病毒)感染。
体内研究Nanchangmycin能够被用作家禽生长剂,并且可以治愈鸡的球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