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苏氨酸为必需氨基酸,其生理效用相当于DL-苏氨酸的一半。缺乏时易导致食欲不振、脂肪肝等症状。在高等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体外供给。作为营养增补剂,可与甘氨酸共用于白米,与甘氨酸及缬氨酸共用于小麦粉,与甘氨酸和蛋氨酸共用大麦、燕麦,与甘氨酸和色氨酸共用于玉米。与葡萄糖共热易产生焦香和巧克力的香味,有增香作用。L-苏氨酸亦可用于制备氨基酸输液和综合氨基酸制剂。
含量分析其含量分析法与DL-丙氨酸相同。每毫升0.1mol/L高氯酸溶液相当于DL-苏氨酸(C4H9NO3)11.91毫克。
毒性L-型LD50为26mmol/kg(大鼠,腹腔注射);D-型LD50为45mmol/kg(大鼠,腹腔注射)。可安全用于食品(FDA,§172.320,2000)。
化学性质苏氨酸分子有2个不对称碳原子,故有D-苏氨酸、L-苏氨酸、D-别苏氨酸和L-别苏氨酸4种光学异构体。其中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为L-苏氨酸,其余3种光学异构体均不能被生物利用。
生产方法 发酵法用产谷氨酸小球菌或短杆菌、棒杆菌等使糖类、氨、高丝氨酸发酵而得,培养液浓度可达0.5~2g/100ml。Mizukami等人在含有12%葡萄糖的2L发酵罐中培养72小时可积累L-苏氨酸28克/L;Furukawa等人用H-4290生产菌,在2L发酵罐中连续流加60%葡萄糖,可积累L-苏氨酸58克/L。国内张炳荣等用ET-1生产菌,摇瓶生产产均率可达20-25g/L,6000升发酵罐产酸率可达20g/L以上。
合成法由甘氨酸铜为原料合成,得率高、较经济。以甘氨酸和乙醛为原料,在过量碳酸铜存在及碱性条件下反应,再经柱层析、结晶、酸化得纯品。也可通过化学合成法得到DL-苏氨酸。
化学合成法(1) 巴豆酸为原料合成。 (2) 以甘氨酸为原料合成。 (3) 以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合成。具体步骤包括:乙酰乙酸乙酯(Ⅰ)与苯基叠氮氯作用,得到苯基叠氮乙酰乙酸乙酯(Ⅱ)。然后将其置于乙酸、乙酸酐中,用锌还原α-乙酰氨基乙酰乙酸乙酯(Ⅲ)。再以氧化铂为催化剂加压还原生成α-乙酰氨基-β羟基丁酸乙酯(Ⅳ)。最后水解得到产物。此时产物中别体苏氨酸占80%-85%,可将其置于苯中,以(CH3CO)2SOCL2反应,再将得到的产物(Ⅴ)加热水解即可得83.2%的DL-苏氨酸。总收率约为57.2%。
Three organic molecules having benzimidazole were synthesized and used for protection of carbon steel (X56) from corrosion in 1.00 M HCl. They showed a maximum protective efficiency range between 95% and 98% indicating high corrosion inhibition.
Comparative physico-chemical and diffusion NMR studies of two bio-renewable ionic liquids upon CO2 absor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