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6,7-Dimethoxy-1-tert-butyl-3,4-dihydro-isochinolin | 81254-99-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6,7-Dimethoxy-1-tert-butyl-3,4-dihydro-isochinolin
英文别名
1-Tert-butyl-6,7-dimethoxy-3,4-dihydroisoquinoline
6,7-Dimethoxy-1-tert-butyl-3,4-dihydro-isochinolin化学式
CAS
81254-99-1
化学式
C15H21NO2
mdl
——
分子量
247.337
InChiKey
ZUDCBAKQRZYLK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132-138 °C(Press: 0.5 Torr)
  • 密度:
    1.04±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3
  • 拓扑面积:
    30.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6,7-Dimethoxy-1-tert-butyl-3,4-dihydro-isochinolin 在 bis(1,5-cyclooctadiene)diiridium(I) dichloride 、 氢溴酸氢气 、 (R)-t-Bu-ax-Josiphos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50.0 ℃ 、5.07 MPa 条件下, 反应 24.0h, 以94%的产率得到(S)-1-(tert-butyl)-6,7-dimethoxy-1,2,3,4-tetrahydroisoquin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铱催化的不对称环亚胺的不对称加氢反应,用于四氢异喹啉的对映选择性合成
    摘要:
    的空间的高效对映选择性氢化的受阻通过IR-催化环状亚胺吨已经描述卜斧Josiphos复杂,制造在高分离产率与卓越的对映选择性(一系列有用的手性笨重四氢异喹啉类似物(85-96%) 74–99%ee)。这种转变为四氢异喹啉的有用衍生物提供了非常直接的途径,这些衍生物在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DOI:
    10.1021/acs.orglett.0c03858
  • 作为产物:
    描述:
    N-<2-(3,4-Dimethoxyphenyl)-ethyl>-2,2-dimethylpropionsaeureimidchlorid Hydrochlorid 在 三乙胺 作用下, 以 四氯化碳氯仿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6,7-Dimethoxy-1-tert-butyl-3,4-dihydro-isochinolin
    参考文献:
    名称:
    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机理研究
    摘要:
    根据 1H 和 13C NMR 光谱研究,酰亚胺氯化物 3 及其盐酸盐 2 以 E(同)和 Z(反)异构体混合物存在;与稳定的 Z(反)异构体 2b 建立平衡后可以进行 1H NMR 光谱分析。当 1 与 POCl3 反应时,分离出氯磷酸盐 9。讨论了 2 和 9 的抗衡离子对 Bischler-Napieralski 反应中环化的重要性。
    DOI:
    10.1002/ardp.1983316021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Zum Mechanismus der Bischler-Napieralski-Reaktion, 2. Mitt. o-Chlorierte β-Phenethylcarbonsäureamide als Nebenprodukte beim Ringschluß mit PCl5
    作者:Ulrich Berger、Gerd Dannhardt、Wolfgang Wiegrebe
    DOI:10.1002/ardp.19843170603
    日期:——
    PCl5 als Kondensationsmittel der Bischler‐Napieralski‐Reaktion gibt neben 3,4‐Dihydroisochinolinen o‐chlorierte β‐Phenethylcarbonsäureamide. Mögliche Mechanismen der Kernchlorierung werden in Modellversuchen geprüft.
    作为 Bischler - Napieralski 反应中的缩合剂,除了 3,4-二氢异喹啉之外,PCl5 还提供邻氯代 β-苯乙基甲酰胺。在模型试验中测试了核氯化的可能机制。
  • Synthesis of New Dopamine D1 Antagonist SCH 23390 Analogues by the Stereoselective Stevens Rearrangement
    作者:Manuela Ariza、Amelia Díaz、Rafael Suau、María Valpuesta
    DOI:10.1002/ejoc.201100991
    日期:2011.11
    A convenient synthesis for new SCH 23390 analogues bearing different substituents at the C-1 position has been developed by using the diastereoselective Stevens rearrangement. This procedure has provided a good number of new 1,2-disubstituted 1H-3-benzazepines, either through isolation of the isoquinolinium salts or directly by using a new one-pot N-alkylation–Stevens rearrangement reaction.
    通过使用非对映选择性史蒂文斯重排,开发了在 C-1 位置带有不同取代基的新 SCH 23390 类似物的方便合成。通过分离异喹啉盐或直接使用新的一锅 N-烷基化-史蒂文斯重排反应,该过程提供了大量新的 1,2-二取代 1H-3-苯并氮杂。
  • Quinolizidines. VII. Structure of O-methylpsychotrine: The endocyclic versus the exocyclic double bond structure in the dihydroisoquinoline moiety.
    作者:TOZO FUJII、MASASHI OHBA、OSAMU YONEMITSU、YOSHIO BAN
    DOI:10.1248/cpb.30.598
    日期:——
    By comparison of its ultraviolet spectra in H2O at various pH's with those of model compounds, 11, 14, 16, 17, and 18, the Ipecac alkaloid O-methylpsychotrine has been shown to have the genuine 3, 4-dihydroisoquinoline structure (1), not the exocyclic double bond structure (4), in the free base form as well as in the protonated form. The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13C NMR spectra of the alkaloid have also confirmed this endocyclic double bond structure in the dihydroisoquinoline moiet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double bond for simple 1-alkyl-3, 4-dihydroisoquinolines is endocyclic, and factors that stabilize the exocyclic double bond structure are discussed. 1-tert-Butyl-3, 4-dihydro-6, 7-dimethoxy-2-methylisoquinolinium iodide (30) has been found to be unstable in H2O. On heating in H2O at 90°C for 10 min, it underwent ring opening to give 27 in good yield. The acid dissociation constants for 1-methyl-(16) and 1-tert-butyl-3, 4-dihydro-6, 7-dimethoxyisoquinoline (18) in H2O at 20°C were spectrometrically determined to be 9.16±0.02 and 8.80±0.02, respectively.
    通过将不同 pH 值下的水中紫外光谱与模型化合物 11、14、16、17 和 18 进行比较,吐根生物碱 O-甲基精神烟碱已被证明具有真正的 3, 4-二氢异喹啉结构 (1) ,不是环外双​​键结构 (4),无论是游离碱形式还是质子化形式。该生物碱的1H核磁共振(NMR)和13C NMR谱也证实了二氢异喹啉部分的这种环内双键结构。这些结果表明简单的1-烷基-3,4-二氢异喹啉的双键位置是环内的,并且讨论了稳定环外双键结构的因素。 1-叔丁基-3, 4-二氢-6, 7-二甲氧基-2-甲基异喹啉碘化物 (30) 被发现在水中不稳定。在 H2O 中于 90°C 加热 10 分钟后,它发生开环,以良好的收率得到 27。 1-甲基-(16) 和 1-叔丁基-3, 4-二氢-6, 7-二甲氧基异喹啉 (18) 在 20°C 水中的酸解离常数经光谱测定分别为 9.16±0.02 和 8.80±分别为 0.02。
  • 一类手性二茂铁-螺环骨架双膦配体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公开号:CN114085251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一类手性二茂铁‑螺环骨架双膦配体及其制备方法,配体是以手性二茂铁胺为原料,邻位锂化后与三氯化膦反应得到二氯膦中间体,再经四氢锂铝还原得到伯膦中间体,该中间体与螺环二苄反应生成手性二茂铁‑螺环骨架单膦代物,最后和不同仲膦反应,得到具有不同手性中心的二茂铁‑螺环骨架双膦配体。本发明的双膦配体不仅兼具优势二茂铁和螺环骨架,而且合成简便,具有模块化优点,与金属形成的络合物催化剂在前手性烯烃、前手性酮和前手性亚胺等的不对称还原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
  • Tetrahydroisoquinolines. I. 1-Alkyl-6,7-dihydroxy-1,2,3,4-tetrahydroisoquinolines<sup>1</sup>
    作者:P. N. Craig、F. P. Nabenhauer、P. M. Williams、E. Macko、J. Toner
    DOI:10.1021/ja01125a051
    日期:1952.3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鼻通 诺斯卡品杂质2 美莫汀盐酸盐 美莫汀 法莫汀盐酸盐 氯化可替宁 异喹啉,3,4-二氢-6,7-二甲氧基-3,3-二甲基- 异喹啉,3,4-二氢-6,7-二甲氧基-1-苯基-,盐酸 异喹啉,3,4-二氢-5,6,7-三甲氧基-1-甲基- 丁-2-烯二酸;7-甲基-3-[(4-甲基哌嗪-1-基)甲基]-1-苯基-3,4-二氢异喹啉 7-苄氧基-6-甲氧基-3,4-二氢异吲哚 7-羟基-6-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 7-硝基-3,4-二氢异喹啉 7-甲基-3,4-二氢异喹啉 7-溴二氢异喹啉 7-溴-3,4-二氢异喹啉盐酸盐 7-溴-1-异丙基-3,4-二氢异喹啉 7-氯-1-苯基-3,4-二氢异喹啉 7-氟-3,4-二氢异喹啉 7-氟-1-甲基-3,4-二氢异喹啉 7,8-二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 7,8-二氢-[1,3]二氧代[4,5-g]异喹啉 7,8-二氢-5-[4-(异丙基磺酰基)苯基]-1,3-二氧杂环戊并[4,5-g]异喹啉 6-苄氧基-7-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 6-羟基-7-甲氧基-2-甲基-3,4-二氢异喹啉正离子 6-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 6-甲氧基-1-甲基-3,4-二氢异喹啉 6-氯-1-(2-氯-苯基)-7-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 6-氯-1-(2-异丙基-苯基)-7-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 6-氯-1-(2,6-二甲基-苯基)-7-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 6-氟-3,4-二氢异喹啉 6,7-二甲氧基-3-甲基-3,4-二氢异喹啉盐酸盐 6,7-二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盐酸盐 6,7-二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 6,7-二甲氧基-1-(4-甲氧基苯基)-3,4-二氢异喹啉 6,7-二甲氧基-1-(3,4-二甲氧基苯基)-3-羟基甲基-3,4-二氢异喹啉 6,7-二甲氧基-1,3,3-三甲基-3,4-二氢异喹啉氢碘化 6,7-二甲-1,3-二甲基-3,4-二氢异喹啉盐酸盐 6,7-二乙氧基-3,4-二氢异喹啉盐酸盐 5-甲氧基-1-甲基-3,4-二氢异喹啉 5-甲基吡咯-3-腈 5-甲基-7,8-二氢-[1,3]二氧戊环并[4,5-G]异喹啉 5-甲基-3,4-二氢-异喹啉 5-氯-2-(6,7-二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1-基)苯胺 5,8-二甲氧基-3-甲基-3,4-二氢-异喹啉 4-甲氧基-7,8-二氢[1,3]二氧杂环戊并[4,5-g]异喹啉 4-甲氧基-6-甲基-7,8-二氢[1,3]二氧杂环戊并[4,5-g]异喹啉-6-鎓碘化物 4-氯-2-(6,7-二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1-基)苯胺 4-(6,7-二甲氧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庚二腈 4-(3,4-二氢异喹啉-1-基)苯甲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