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5-dihydrotellurophene 1,1-dichloride | 77422-85-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5-dihydrotellurophene 1,1-dichloride
英文别名
1,1-dichloro-2,5-dihydrotellurophene
2,5-dihydrotellurophene 1,1-dichloride化学式
CAS
77422-85-6
化学式
C4H6Cl2Te
mdl
——
分子量
252.598
InChiKey
PSYFVQRFPLVAD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48
  • 重原子数:
    7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5-dihydrotellurophene 1,1-dichloride 在 sodium sulfide 作用下, 以 乙醚 为溶剂, 以84%的产率得到2,5-dihydrotellurophen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of 2,5-dihydrotellurophene - a new heterocyclic compound
    摘要:
    DOI:
    10.1021/ja00400a038
  • 作为产物:
    描述:
    1,3-丁二烯四氯化碲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以62%的产率得到2,5-dihydrotellurophene 1,1-di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of 2,5-dihydrotellurophene - a new heterocyclic compound
    摘要:
    DOI:
    10.1021/ja00400a038
  • 作为试剂:
    描述:
    2,2'-双溴双苯叔丁基锂2,5-dihydrotellurophene 1,1-dichlo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正戊烷 为溶剂, 反应 2.5h, 生成 Dibenzotellurophen
    参考文献:
    名称:
    Engman, Lars, 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1984, vol. 21, p. 413 - 416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ngman, Lars; Hellberg, Jonas; Ishag, Christina,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 transactions I, 1988, p. 2095 - 2102
    作者:Engman, Lars、Hellberg, Jonas、Ishag, Christina、Soederholm, Svante
    DOI:——
    日期:——
  • Engman Lars, Stern David, Pelcman Mikael, Andersson Carl M., J. Org. Chem, 59 (1994) N 8, S 1973-1979
    作者:Engman Lars, Stern David, Pelcman Mikael, Andersson Carl M.
    DOI:——
    日期:——
  • BERGMAN J.; ENGMAN L., J. AMER. CHEM. SOC., 1981, 103, NO 10, 2715-2718
    作者:BERGMAN J.、 ENGMAN L.
    DOI:——
    日期:——
  • Synthesis of 2,5-dihydrotellurophene - a new heterocyclic compound
    作者:Jan Bergman、Lars Engman
    DOI:10.1021/ja00400a038
    日期:198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