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磷胆碱(中国药典2005年版定名为胞二磷胆碱),化学名称为胆碱胞嘧啶核苷-5′-二磷酸酯单钠盐。它是卵磷脂生物合成的前体,当大脑功能下降时,脑组织内的卵磷脂含量显著减少。
功能及作用机理胞磷胆碱可通过刺激S-腺苷-L-甲硫氨酸来稳定细胞膜,使运动神经元结构的树突复杂性和棘突密度增加,提高非受损区域内神经的可塑性,促进功能恢复;通过上调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CCT),减少水溶性磷酸卵磷脂的水平,以及抑制分泌性磷脂酶A2(PLA2)的活性或通过抑制TNF-a/IL-1b,抑制PLA2激活,减少磷脂的丢失,从而增加磷酸卵磷脂的合成,修复神经细胞膜;还可增加抗凋亡因子如Bcl-2的表达以及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细胞毒性;促进受损细胞表面和线粒体膜的迅速修复,维持细胞紧密性和生物学功能,以及减少游离脂肪酸释放,从而减少毒性氧合代谢产物及自由基的产生;提高血管加压素及血浆促肾上腺素水平,刺激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和黄体生成素的释放。
应用胞磷胆碱主要用于颅脑外伤和脑手术后的代谢障碍、意识障碍、震颤麻痹、神经性耳聋和耳鸣,以及安眠药中毒等。对帕金森综合征、脑血栓半身麻痹也有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胞磷胆碱是由核酸、胞嘧啶、焦磷酸盐和胆碱组成的一种单核苷酸,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等。有研究还表明胞磷胆碱能够增加大脑对多巴胺和谷氨酸的摄取,从而改善认知能力;减少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及恢复线粒体ATP酶和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从而缓解脑部损伤。但是,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了胆碱能的缺乏、谷氨酸盐的兴奋毒性、神经炎症、免疫失调、葡萄糖代谢减退及血脑屏障的破坏。
制备方法胞磷胆碱钠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三种途径:
本品钠盐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易吸湿。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丙酮、氯仿中不溶。有旋光性。
用途用于急性颅脑外伤及脑手术后的意识障碍。治疗脑血栓、多发性脑栓塞、震颤麻痹、中风后遗症、脑动脉硬化所致脑供血不足、催眠药和一氧化碳中毒及各种器质性脑病。适用于脑外伤、中风后遗症等的意识障碍,也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所致意识障碍。
生产方法可从肝或酵母提取,也可通过化学合成制备。合成法包括:胞嘧啶-5′-二磷酸与乙烯亚胺反应生成胞嘧啶-5′-二磷酸氨基乙酯,然后用碘甲烷甲基化即得;或将胞嘧啶-5′-磷酸酰胺与磷酸胆碱酯直接缩合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