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苯酯又名碘苯十一酸乙酯,是一种含碘油脂类造影剂。为无色或略有黄色的粘性油状液体,不溶于水,极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它由碘苯在三氯化铝催化下与十一烯酸乙酯反应制得。具有油质薄、碘结合牢固、刺激性小、吸收排泄缓慢、使用方便以及造影后可大部分从原位抽出的优点,因此常用于椎管造影,但其毒性比碘化油略大。
适用于脊髓蛛网膜下腔造影,以诊断脊髓压迫、脊髓腔阻塞、脊髓内肿瘤、脊髓关节病变、椎间盘移位等。此外,也可用于脑室造影、羊膜囊造影和淋巴造影。乳针剂可用于瘘管造影及术后“T”管胆道造影。 理化性质碘苯酯主要为10-对碘苯基十一酸乙酯以及邻、间位的碘苯基十一酸乙酯的混合物,含C19H29IO2不得少于97.0%。它是一种无色或微黄色带粘性的油状液体,具有酯类特有的气味。稳定性较好,但对光敏感,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遇光后会变暗。不溶于水,极易溶于乙醇、氯仿或乙醚,相对密度为1.248~1.260,含碘约30.5%。
药效学碘苯酯为一种含碘有机造影剂,可注入机体器官组织,在X线照射下形成密度对比,显出所在腔道的生理功能及形态。碘制剂可分为三大类:无机碘化物、有机碘化物以及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
药动学碘苯酯经椎管内蛛网膜下腔注入后吸收缓慢,渗入神经根管与蛛网膜下腔内的狭小间隙中,并缓慢排入血浆。排泄速度非常缓慢,平均每年排出1ml。若注射于腹腔,也能被缓慢吸收。
临床应用碘苯酯主要用于X线诊断中的阳性造影剂。在椎管内蛛网膜下腔进行脊髓造影时,注入脑室、脑池亦可用。
用法与用量临床使用碘苯酯可能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症状;脑室内造影可引起头痛、轻中度发热及呕吐等症状,进入颅内蛛网膜下腔可能导致脑神经刺激症状。长期贮留体内可能引发慢性荨麻疹和反复发生过敏反应等情况。
注意事项注射剂:2ml、3ml、5ml,均为30%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