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
未改变的6-甲基-2-巯基尿嘧啶(占剂量的46%)、6-甲基尿嘧啶(9%)、6-甲基-2-甲硫基尿嘧啶(2%)、6-甲基-4-氧嘧啶(2%)、2-氨基-6-甲基-4-氧嘧啶(0.2%)和尿素(1%)在大鼠口服6-甲基-2-巯基尿嘧啶后通过尿液排出。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研究表明,在10 PPM溴乙酰胺溶液照射6天后,形成了四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产物(占37%)是6-甲基尿嘧啶。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一种混合培养的假单胞菌和红球菌利用6-甲基尿嘧啶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6-甲基尿嘧啶被氧化转化为尿嘧啶,随后被代谢成巴比妥酸和尿素。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甲基尿嘧啶 (43.46 毫克/立方米),甲苯 (24.28 毫克/立方米),或乙酸丁酯 (209.91 毫克/立方米) 每天吸入 5 小时,持续 4 个月,降低了大鼠血清白蛋白并增加了血清 β-和 γ-球蛋白以及 β-脂蛋白水平。在大鼠吸入期间将 4-甲基尿嘧啶添加到食物中,使脂质和蛋白质代谢指标正常化。建议在制革工业工人中使用这些制剂进行预防。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注射了含有4毫克...的鸡卵,在24%的情况下产生了大脑或眼睛的异常。在大鼠胎儿母亲在妊娠的第9天和第10天接受每千克体重3000毫克的剂量时,没有产生缺陷。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6-甲基尿嘧啶抑制了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种子的萌发(一种用于模拟胚胎组织的系统)。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表明,存在一些物质分别具有刺激或抑制噬菌体诱导性的作用。实验中的两种噬菌体(λ+)和(λIND S)在接触某些测试物质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在一小部分有效物质的定性测试中,使用了非溶原性大肠杆菌C600 T44株和溶原性复合体大肠杆菌C600 T44(λIND-)株,后者的噬菌体已知不会被紫外线诱导。6-甲基尿嘧啶在C600 T44株的大肠杆菌中未能诱导(λ+)或(λIND S)噬菌体。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6-甲基尿嘧啶以50毫克/千克/天的剂量连续30天口服给予大鼠,增加了肌肉线粒体蛋白含量,略微增加了氧气消耗和磷酸盐脱矿,但在肌肉运动过程中对氧化磷酸化没有影响。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