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6-(2'-hydroxyethyl)-5,7-dioxo-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 | 63972-21-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6-(2'-hydroxyethyl)-5,7-dioxo-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
英文别名
6-(2-hydroxy-ethyl)-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5,7-dione;6-(2-Hydroxyethyl)-1,4,8,11-tetrazacyclotetradecane-5,7-dione
6-(2'-hydroxyethyl)-5,7-dioxo-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化学式
CAS
63972-21-4
化学式
C12H24N4O3
mdl
——
分子量
272.348
InChiKey
KRLZQMFJGZKODV-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3
  • 拓扑面积:
    103
  • 氢给体数:
    5
  • 氢受体数:
    5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6-(2'-hydroxyethyl)-5,7-dioxo-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diborane(6)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78%的产率得到6-(2'-hydroxyethyl)-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
    参考文献:
    名称:
    镍(II)四氮杂大环配合物修饰的石墨毡电极上的醛和酮的电催化还原
    摘要:
    使用镍(II)四氮杂大环配合物修饰的石墨毡(GF)电极研究了醛和酮的电催化还原。通过将镍(II)(6-(2'-羟乙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高氯酸盐化学连接到聚(丙烯酸(PAA)层涂覆在GF上。在循环伏安法中,相对于Ag / AgCl,修饰的电极在循环伏安法中提供了镍(II)-镍(I)氧化还原对的可逆电子转移。在修饰电极上成功地实现了醛和酮的制备性电催化还原,将醛和酮还原为相应的醇和频哪醇化合物,并具有足够的电流效率(46.9–75.9%),转化率(48.1–84.6%)和镍催化剂的周转次数(1053) –2267)。
    DOI:
    10.1016/s0022-328x(02)01854-5
  • 作为产物:
    描述:
    1,3-diethyl 2-(2-hydroxyethyl)propanedioateN,N'-二(2-氨乙基)-1,3-丙二胺乙醇 为溶剂, 反应 72.0h, 以15%的产率得到6-(2'-hydroxyethyl)-5,7-dioxo-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
    参考文献:
    名称:
    镍(II)四氮杂大环配合物修饰的石墨毡电极上的醛和酮的电催化还原
    摘要:
    使用镍(II)四氮杂大环配合物修饰的石墨毡(GF)电极研究了醛和酮的电催化还原。通过将镍(II)(6-(2'-羟乙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高氯酸盐化学连接到聚(丙烯酸(PAA)层涂覆在GF上。在循环伏安法中,相对于Ag / AgCl,修饰的电极在循环伏安法中提供了镍(II)-镍(I)氧化还原对的可逆电子转移。在修饰电极上成功地实现了醛和酮的制备性电催化还原,将醛和酮还原为相应的醇和频哪醇化合物,并具有足够的电流效率(46.9–75.9%),转化率(48.1–84.6%)和镍催化剂的周转次数(1053) –2267)。
    DOI:
    10.1016/s0022-328x(02)01854-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ABUSHI I.; TANIGUCHI Y.; KATO H., TETRAHEDRON LETT. <TELE-AY>, 1977, NO 12, 1049-1052
    作者:TABUSHI I.、 TANIGUCHI Y.、 KATO H.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