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苯酞(稻瘟酞)是一种有机氯杀菌剂,由C·Graeve于1889年合成。日本吴羽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在1969年发现其对稻瘟病菌具有活性。这种杀菌剂对鸟类、家蚕和蜜蜂低毒,属于低毒性类。四氯苯酞通过抑制黑色素生物合成(1,3.8-三羟基萘的还原),能有效抑制附着于稻株表面的孢子形成,阻止菌丝侵入,减少产孢数量,并防止病菌二次侵染。然而,必须在病菌入侵前使用,才能起到保护作用;一旦病菌感染后,则无法阻止其生长。
毒性对大鼠和小鼠口服LD₅₀ > 10000 mg/kg,经皮LD₅₀ > 10000 mg/kg。兔皮肤和眼睛无刺激作用。亚急性无作用剂量为2000 mg/kg,最大安全浓度为2000 mg/kg,最小中毒浓度为10000 mg/kg。未发现致癌、致畸或致突变作用。鲤鱼LC₅₀ > 135 mg/L (48h)。对鸟类和蜜蜂低毒。
作用机理四氯苯酞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能在稻株表面有效抑制孢子形成并阻止菌丝侵入,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但在稻株体内,它对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但能抑制病菌的再侵染。
化学性质纯品为白色晶体,熔点209~210℃。溶解度:四氢呋喃19.3 g/L、苯14.1 g/L、丙酮8.3 g/L、乙醇1.1 g/L、水2.49 mg/L。对光、热、酸和弱碱稳定,但与强碱液共沸则分解破坏酯环。在土壤中180天后完全分解。
用途四氯苯酞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施药应在病菌侵入稻株之前进行,能有效抑制附着孢子形成并阻止菌丝入侵。如防治穗颈瘟,在水稻破口期首次喷药,使用50%可湿性粉剂15 g/100 m²对水喷雾;在水稻齐穗期或首次施药后7天进行第2次喷药,残效期可达13天。如防治叶瘟,则在田间见病斑时喷药,同样使用50%可湿性粉剂15 g/100 m²对水喷雾,若病情仍在发展,5~7天后再喷一次。
生产方法苯环氯化:以四氯化碳为溶剂(3320 g),在催化剂存在下加入邻二甲苯223 g(2 mol),混合后通氯反应,在60℃以下控制3小时,析出白色结晶;升温至70℃继续通氯至大部分溶解。
侧链氯化:苯环氯化结束后稍冷取出铁催化剂,加入三氯化磷20 g,在高压汞灯光照下通氯(或在偶氮二异丁腈和三氯化磷存在下进行),于70℃反应7小时,蒸出四氯化碳得产品约780 g。
合成四氯苯酞:将100g 3,4,5,6-α,α,α',α'-八氯邻二甲苯和900g 95%硫酸搅拌混合后升温至130~140℃,保温5小时直至无氯化氢逸出,冷至室温,再缓缓倒入冰水中析出淡黄色结晶。抽滤、水洗、干燥后得四氯苯酞约70 g。
类别农药
毒性分级低毒
急性毒性口服- 大鼠 LD₅₀: 20000 毫克/公斤; 口服- 小鼠 LD₅₀: 10000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燃烧产生有毒氯化物气体
储运特性库房应通风低温干燥;与食品原料分开储运
灭火剂干粉、泡沫、砂土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四氯苯二甲酸酐 | tetrachlorophthalic anhydride | 117-08-8 | C8Cl4O3 | 285.898 |
3,4,5,6-四氯-1,2-苯二甲酸半水合物 | tetrachlorophthalic acid | 632-58-6 | C8H2Cl4O4 | 303.913 |
—— | 3,4,5,6-tetrachloro-2-[4-(dimethylamino)benzoyl]benzoic acid | 50774-52-2 | C16H11Cl4NO3 | 407.08 |
[2,3,4,5-四氯-6-(羟甲基)苯基]甲醇 | 3,4,5,6-tetrachloro-1,2-bis(hydroxymethyl)benzene | 56135-96-7 | C8H6Cl4O2 | 275.946 |
—— | 2-(4-(diethylamino)benzoyl)-3,4,5,6-tetrachlorobenzoic acid | 40876-93-5 | C18H15Cl4NO3 | 435.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