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bromo-2-methyl-5-phenylpyrrole | 58803-36-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bromo-2-methyl-5-phenylpyrrole
英文别名
3-Brom-2-methyl-5-phenylpyrrol;3-bromo-2-methyl-5-phenyl-1H-pyrrole
3-bromo-2-methyl-5-phenylpyrrole化学式
CAS
58803-36-4
化学式
C11H10BrN
mdl
——
分子量
236.111
InChiKey
ZUFGTVRIELJED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87 °C(Solv: cyclohexane (110-82-7))
  • 沸点:
    339.1±37.0 °C(Predicted)
  • 密度:
    1.426±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5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9
  • 拓扑面积:
    15.8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bromo-2-methyl-5-phenylpyrrole碘甲烷正丁基锂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17h, 以85%的产率得到3-Bromo-1,2-dimethyl-5-phenylpyrrole
    参考文献:
    名称:
    对分子开关设计的贡献:2,3-双(杂芳基)醌(杂芳基=噻吩基,呋喃基,吡咯基)的新型酸介导的闭环-光化学开环。
    摘要:
    DOI:
    10.1021/ja0106220
  • 作为产物:
    描述:
    2-甲基-5-苯基-1H-吡咯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0.5h, 以84%的产率得到3-bromo-2-methyl-5-phenylpyrrole
    参考文献:
    名称:
    Aiello, Enrico; Dattolo, Gaetano; Cirrincione, Girolamo, 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1982, vol. 19, p. 977 - 979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IELLO, E.;DATTOLO, G.;CIRRINCIONE, G.;ALMERICO, A. M.;DASDIA, I., J. HETEROCYCLIC CHEM., 1982, 19, N 4, 977-979
    作者:AIELLO, E.、DATTOLO, G.、CIRRINCIONE, G.、ALMERICO, A. M.、DASDIA, I.
    DOI:——
    日期:——
  • Aiello, Enrico; Dattolo, Gaetano; Cirrincione, Girolamo, 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1982, vol. 19, p. 977 - 979
    作者:Aiello, Enrico、Dattolo, Gaetano、Cirrincione, Girolamo、Almerico, Anna Maria、D'Asdia, Isabella
    DOI:——
    日期:——
  • A Contribution to the Design of Molecular Switches:  Novel Acid-Mediated Ring-Closing−Photochemical Ring-Opening of 2,3-Bis(heteroaryl)quinones (Heteroaryl = Thienyl, Furanyl, Pyrrolyl)
    作者:Xiaohu Deng、Lanny S. Liebeskind
    DOI:10.1021/ja0106220
    日期:2001.8.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