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Propargyl-undecylate | 26755-45-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Propargyl-undecylate
英文别名
Undecanoic acid, 2-propynyl ester;prop-2-ynyl undecanoate
Propargyl-undecylate化学式
CAS
26755-45-3
化学式
C14H24O2
mdl
——
分子量
224.343
InChiKey
FFRLCDLOTIYXKV-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119-123 °C(Press: 3 Torr)
  • 密度:
    0.8932 g/cm3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8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11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9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Propargyl-undecylate 在 tris(2,2'-bipyridine)nickel(II) tetrafluoroborat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以98%的产率得到十一烷酸
    参考文献:
    名称:
    镍催化的炔丙基化合物的电裂解
    摘要:
    炔丙基酯和芳基醚的选择性还原,包括炔丙基-氧键的裂解,以良好的收率提供了相应的羧酸和苯酚。反应在温和条件下通过电合成与Ni II-联吡啶配合物的催化作用进行。©1997由Elsevier Science Ltd发布。
    DOI:
    10.1016/s0040-4039(97)01396-8
  • 作为产物:
    描述:
    十一烷酸2-丙炔-1-醇对甲苯磺酸 以92%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MAXSUMOV, A. G.;EHRGASHEV, M. S., UZB. XIM. ZH., 1984, N 2, 26-29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AXSUMOV, A. G.;EHRGASHEV, M. S., UZB. XIM. ZH., 1985, N 1, 36-38
    作者:MAXSUMOV, A. G.、EHRGASHEV, M. S.
    DOI:——
    日期:——
  • Nickel-Catalysed Electroreductive Cleavage of Propargyl Compounds
    作者:Sandra Olivero、Elisabet Duñach
    DOI:10.1016/s0040-4039(97)01396-8
    日期:1997.9
    The selective reduction of propargyl esters and aryl ethers, involving the cleavage of the propargyl-oxygen bond, affords the corresponding carboxylic acids and phenols in good yields. The reaction proceeds through electrosynthesis combined with the catalysis by NiII-bipyridine complexes, under mild conditions. © 1997 Published by Elsevier Science Ltd.
    炔丙基酯和芳基醚的选择性还原,包括炔丙基-氧键的裂解,以良好的收率提供了相应的羧酸和苯酚。反应在温和条件下通过电合成与Ni II-联吡啶配合物的催化作用进行。©1997由Elsevier Science Ltd发布。
  • MAXSUMOV, A. G.;EHRGASHEV, M. S., UZB. XIM. ZH., 1984, N 2, 26-29
    作者:MAXSUMOV, A. G.、EHRGASHEV, M. S.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