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甲基十一碳-4-炔醛 | 383186-10-5

中文名称
2-甲基十一碳-4-炔醛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methylundec-4-ynal
英文别名
——
2-甲基十一碳-4-炔醛化学式
CAS
383186-10-5
化学式
C12H20O
mdl
——
分子量
180.29
InChiKey
ACSLTIJLYQHDB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57.8±23.0 °C(Predicted)
  • 密度:
    0.86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9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5
  • 拓扑面积:
    17.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SDS

SDS:04726f0829799d12a7abb988a3e5dbe2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甲基十一碳-4-炔醛 在 [Rh(dppe)]2(BF4)2 作用下, 以 丙酮 为溶剂, 反应 72.0h, 以68%的产率得到2-(1-hexyl)-5-methyl-2-cyclopenten-1-o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通用的新方法,可通过炔烃的不寻常的铑催化的分子内反式加氢酰化反应合成环戊烯酮。
    摘要:
    DOI:
    10.1021/ja011907f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铑催化的5和6炔烃的分子内氢酰化作用:方便合成α-亚烷基环烷酮和环烯酮。
    摘要:
    通过使用阳离子铑(I)/ BINAP络合物完成了5-和6-炔基的新型分子内加氢酰化反应,生成α-亚烷基环烷酮。对于所述的所有环化,均获得了单一的(E)-烯烃异构体。在升高的温度下,一锅反应进行5-和6-炔烃的加氢酰化和双键迁移,得到环烯酮。7-炔烃的分子内加氢酰化是不成功的。该方法代表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途径,以制备高度官能化的α-亚烷基环链烷酮和环烯酮。
    DOI:
    10.1002/chem.20040067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hodium-Catalyzed Synthesis of Cyclohexenones via a Novel [4 + 2] Annulation
    作者:Ken Tanaka、Gregory C. Fu
    DOI:10.1021/ol017308v
    日期:2002.3.1
    [GRAPHICS]In the presence of a rhodium catalyst, 4-alkynals react with alkynes to furnish cyclohexenones, presumably via metalacycle 1; as far as we are aware, this is the first example of the generation of this class of compounds through such a transformation. In view of the easy accessibility of 4-alkynals (alkynylmetal + alpha,beta-unsaturated aldehyde) and alkynes, this [4 + 2] cyclization constitutes an interesting new approach to functionalized cyclohexenones.
  • A Novel Rhodium-Catalyzed Reduction-Oxidation Process: Reaction of 4-Alkynals with Phenol to Provide<i>cis</i>-4-Alkenoates
    作者:Ken Tanaka、Gregory C. Fu
    DOI:10.1002/1521-3773(20020503)41:9<1607::aid-anie1607>3.0.co;2-q
    日期:2002.5.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