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贝母素乙 | 18059-10-4

中文名称
贝母素乙
中文别名
去氢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贝母乙素.浙贝乙素;浙贝乙素;贝母宁碱;3beta,20-二羟基-5alpha-cevan-6-酮;贝母乙素;贝母素乙,浙贝乙素
英文名称
verticinone
英文别名
peiminine;3β,20-dihydroxy-5α-cevan-6-one;3β,20-Dihydroxy-5α-cevan-6-on;Imperialin;Verticinon;(1R,2S,6S,9S,10S,11S,14S,15S,18S,20S,23R,24S)-10,20-dihydroxy-6,10,23-trimethyl-4-azahexacyclo[12.11.0.02,11.04,9.015,24.018,23]pentacosan-17-one
贝母素乙化学式
CAS
18059-10-4
化学式
C27H43NO3
mdl
MFCD00210542
分子量
429.643
InChiKey
IQDIERHFZVCNRZ-YUYPDVIU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67°
  • 比旋光度:
    D22 -38.5° (c = 1.5 in chloroform)
  • 沸点:
    567.1±50.0 °C(Predicted)
  • 密度:
    1.18±0.1 g/cm3(Predicted)
  • 溶解度:
    可溶于氯仿(轻微)、乙醇(轻微、超声处理)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9
  • 重原子数:
    31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6.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62
  • 拓扑面积:
    60.8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安全信息

  • 安全说明:
    S24/25
  • 海关编码:
    29389090
  • 储存条件:
    室温

SDS

SDS:3afd8e736c8609e5a911a9a7bcbc0997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贝母

贝母分为两种:川贝母和浙贝母。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棱砂贝母的干燥鳞茎,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及西藏等地;浙贝母则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原产自浙江象山县,现主要产于宁波鄞县樟树,也在江苏、安徽及湖南等地有分布。贝母具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以及外感风热咳嗽或痰火郁结等症状;还可用于治疗瘰疬疮痈肿毒、乳痈和肺痈等病症。

化学性质

贝母生物碱主要属于甾体生物碱,其中以异甾生物碱为主,常以游离形式存在,也有部分以甙的形式存在,还含有化物。不同品种的贝母所含贝母生物碱种类有较大差异,常见的包括贝母素甲贝母素乙

浙贝乙素

浙贝乙素(Peininine),又称去氢贝母碱、去浙贝母碱、贝母素乙,分子式为C27H43NO3,分子量为429。它是一种白色簇状结晶(丙酮-石油醚),熔点为212℃~213℃,在乙醇中的比旋度为-62.5°。该化合物易溶于丙酮氯仿,稍溶于乙醚,而不溶于石油醚或

生物活性

浙贝乙素是一种具有抗炎症活性的天然化合物。

化学性质

来源于贝母类药材。

用途

用于含量测定、鉴定及药理实验等。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贝母素乙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生成 异浙贝甲素
    参考文献:
    名称:
    Kaneko, Ko; Naruse, Nobuaki; Tanaka, Mikako,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80, vol. 28, # 12, p. 3711 - 3713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alkaline earth salt of/the/ methylsulfuric acid 在 potassium dichromate 、 硫酸 作用下, 生成 贝母素乙
    参考文献:
    名称:
    Fukuda, Nippon Kagaku Zasshi, 1948, vol. 69, p. 165,168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de4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neoplasms of lymphoid cells
    申请人:Braunger Jurgen
    公开号:US20060148804A1
    公开(公告)日:2006-07-06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use of certain PDE4 inhibitor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ne or more 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s and/or an agent effective in raising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s of cAMP or a stable analogue of cAMP in the prepa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neoplasms of lymphoid cells.
    本发明涉及某些 PDE4 抑制剂单独或与一种或多种分化诱导剂和/或一种能有效提高细胞内 cAMP 或稳定的 cAMP 类似物浓度的药剂联合使用,制备治疗淋巴细胞肿瘤的药物组合物。
  • 贝母素乙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申请人:长春中医药大学
    公开号:CN114031665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贝母素乙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药物化学领域,本发明中将3‑呋喃甲酸、2‑甲酸、3‑吲哚乙酸、Boc‑缬酸、Boc‑亮酸、Boc‑色酸、Boc‑甘酸、Boc‑异亮氨酸、Boc‑酸、Boc‑丙酸及其他有机酸和4‑二甲氨基吡啶溶于二氯甲烷中,室温静置10min后,加入贝母乙素,最后加入1‑乙基‑(3‑二甲基基丙基)酰二亚胺盐酸盐EDC·HCl,置于室温条件下反应6h,得到10种贝母乙素生物,通过活性验证发现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本发明制备方法具有简单,安全,转化率高,副产物少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Ito et al.,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61, vol. 9, p. 253
    作者:Ito et al.
    DOI:——
    日期:——
  • Kitajima, Junichi; Noda, Naoki; Ida, Yoshiteru, Heterocycles, 1981, vol. 15, # 2, p. 791 - 796
    作者:Kitajima, Junichi、Noda, Naoki、Ida, Yoshiteru、Miyahara, Kazumoto、Kwasaki, Toshio
    DOI:——
    日期:——
  • Conversion of Peimine into Peiminine and Vice Versa
    作者:T. T. Chu、T. Q. Chou
    DOI:10.1021/ja01198a008
    日期:1947.6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5β)-17,20:20,21-双[亚甲基双(氧基)]孕烷-3-酮 (5α)-2′H-雄甾-2-烯并[3,2-c]吡唑-17-酮 (3β,20S)-4,4,20-三甲基-21-[[[三(异丙基)甲硅烷基]氧基]-孕烷-5-烯-3-醇-d6 (25S)-δ7-大发酸 (20R)-孕烯-4-烯-3,17,20-三醇 (11β,17β)-11-[4-({5-[(4,4,5,5,5-五氟戊基)磺酰基]戊基}氧基)苯基]雌二醇-1,3,5(10)-三烯-3,17-二醇 齐墩果酸衍生物1 黄麻属甙 黄芪皂苷III 黄芪皂苷 II 黄芪甲苷 IV 黄芪甲苷 黄肉楠碱 黄果茄甾醇 黄杨醇碱E 黄姜A 黄夹苷B 黄夹苷 黄夹次甙乙 黄夹次甙乙 黄夹次甙丙 黄体酮环20-(乙烯缩醛) 黄体酮杂质EPL 黄体酮杂质1 黄体酮杂质 黄体酮杂质 黄体酮EP杂质M 黄体酮EP杂质G(RRT≈2.53) 黄体酮EP杂质F 黄体酮6-半琥珀酸酯 黄体酮 17alpha-氢过氧化物 黄体酮 11-半琥珀酸酯 黄体酮 麦角甾醇葡萄糖苷 麦角甾醇氢琥珀酸盐 麦角甾烷-6-酮,2,3-环氧-22,23-二羟基-,(2b,3b,5a,22R,23R,24S)-(9CI) 麦角甾烷-3,6,8,15,16-五唑,28-[[2-O-(2,4-二-O-甲基-b-D-吡喃木糖基)-a-L-呋喃阿拉伯糖基]氧代]-,(3b,5a,6a,15b,16b,24x)-(9CI) 麦角甾烷-26-酸,5,6:24,25-二环氧-14,17,22-三羟基-1-羰基-,d-内酯,(5b,6b,14b,17a,22R,24S,25S)-(9CI) 麦角甾-8-烯-3-醇 麦角甾-8,24(28)-二烯-26-酸,7-羟基-4-甲基-3,11-二羰基-,(4a,5a,7b,25S)- 麦角甾-7,22-二烯-3-酮 麦角甾-7,22-二烯-17-醇-3-酮 麦角甾-5,24-二烯-26-酸,3-(b-D-吡喃葡萄糖氧基)-1,22,27-三羟基-,d-内酯,(1a,3b,22R)- 麦角甾-5,22,25-三烯-3-醇 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 麦角甾-1,4-二烯-3-酮,7,24-二(乙酰氧基)-17,22-环氧-16,25-二羟基-,(7a,16b,22R)-(9CI) 麦角固醇 麦冬皂苷D 麦冬皂苷D 麦冬皂苷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