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间甲氧嘧啶是磺胺药中抗菌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几乎无味。遇光色渐变暗。该药物可用于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本品属于广谱抗菌药物,在体内外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较强抑制作用,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较慢。
磺胺间甲氧嘧啶对化脓性链球菌、沙门氏菌和肺炎杆菌等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其在结构上类似对氨基苯甲酸,可与氨基苯甲酸竞争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磺胺药的作用可被氨基苯甲酸及其衍生物(如普鲁卡因、丁卡因)所拮抗。此外,脓液及组织分解产物也可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物质,与磺胺药产生拮抗作用。
应用磺胺间甲氧嘧啶即磺胺-6-甲氧嘧啶,抗菌作用强,对球虫和弓形虫也有显著效果。内服易吸收,乙酰化率低,不易引起晶尿和血尿,适用于治疗各种敏感菌感染及禽球虫病、猪弓形虫病等。其对抗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杆菌、巴氏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菌的作用最强,对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该药物主要用于畜禽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道感染,尤其在住白细胞原虫病与球虫病爆发时用于紧急治疗用药。此外,它也适用于猪弓形体病的治疗。磺胺间甲氧嘧啶为较新的长效磺胺药,其抗菌谱与磺胺嘧啶相似,但抗菌作用和对动物感染的保护效能更强。
作用机制磺胺间甲氧嘧啶是一种长效磺胺类药物,对非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有抗菌作用。磺胺类药物为广谱抑菌剂,通过在结构上类似对氨基苯甲酸(PABA),与PABA竞争性作用于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止PABA作为原料合成细菌所需的叶酸,减少具有代谢活性的四氢叶酸的量。这最终导致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药代动力学磺胺间甲氧嘧啶口服后经胃肠道良好吸收,在4小时内达到血药峰浓度,持续时间长,血消除半衰期约为30小时左右。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90%,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并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在血(8.7%~16.34%)和尿中(37.8%~48.4%)的乙酰化率均较低,且在尿中的溶解度较大,不易引起结晶尿和血尿。
制备临床常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其制备方法如下:
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熔点为204-206℃。极微溶于水和乙醇,易溶于稀酸、稀碱液。遇光易被氧化而渐变暗。
用途磺胺间甲氧嘧啶作为广谱抗菌剂,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及脑膜炎球菌等感染有效,主要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并对动物支原体、弓形虫和球虫病等也有杀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