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四甲基琥珀腈 | 3333-52-6

中文名称
四甲基琥珀腈
中文别名
四甲基丁二腈
英文名称
2,2,3,3-tetramethylsuccinonitrile
英文别名
tetramethylsuccinonitrile;TMSN;2,2,3,3-tetramethylbutanedinitrile
四甲基琥珀腈化学式
CAS
3333-52-6
化学式
C8H12N2
mdl
MFCD00040683
分子量
136.197
InChiKey
ZVQXQPNJHRNGI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68°C
  • 沸点:
    240.49°C (rough estimate)
  • 密度:
    1.0700
  • 溶解度:
    氯仿(可溶)、DMSO(微溶)
  • 物理描述:
    Tetramethylsuccinonitrile appears as white crystals. (NTP, 1992)
  • 颜色/状态:
    Colorless solid
  • 气味:
    Almost no odor
  • 蒸汽压力:
    1.15X10-3 mm Hg at 25 °C /Estimated/
  • 分解:
    The substance decomposes on heating producing toxic fumes including cyanides and nitrogen oxides.
  • 稳定性/保质期:
    在常温常压下保持稳定。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5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5
  • 拓扑面积:
    47.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ADMET

代谢
有机腈类通过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转化为氰化物离子。氰化物迅速被吸收并在全身分布。氰化物主要通过罗丹酶或3-巯基丙酸硫转移酶代谢成硫氰酸盐。氰化物的代谢物通过尿液排出。
Organic nitriles are converted into cyanide ions through the action of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in the liver. Cyanide is rapidly absorbed and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body. Cyanide is mainly metabolized into thiocyanate by either rhodanese or 3-mercaptopyruvate sulfur transferase. Cyanide metabolites are excreted in the urine. (L96)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毒性总结
有机腈在体内和体外都会分解成氰化物离子。因此,有机腈的主要毒性机制是它们产生有毒的氰化物离子或氢氰酸。氰化物是电子传递链第四个复合体(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粒体膜中)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抑制剂。它与这种酶中的三价铁原子形成复合物。氰化物与这种细胞色素的结合阻止了电子从细胞色素c氧化酶传递到氧气。结果,电子传递链被中断,细胞无法再通过有氧呼吸产生ATP能量。主要依赖有氧呼吸的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受到特别影响。氰化物也通过与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变性血红蛋白、羟钴胺素、磷酸酶、酪氨酸酶、抗坏血酸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以及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结合,产生一些毒性效应。氰化物与变性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形成无活性的氰化变性血红蛋白。
Organic nitriles decompose into cyanide ions both in vivo and in vitro. Consequently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toxicity for organic nitriles is their production of toxic cyanide ions or hydrogen cyanide. Cyanide is an inhibitor of cytochrome c oxidase in the fourth complex of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found in the membrane of the mitochondria of eukaryotic cells). It complexes with the ferric iron atom in this enzyme. The binding of cyanide to this cytochrome prevents transport of electrons from cytochrome c oxidase to oxygen. As a result,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is disrupted and the cell can no longer aerobically produce ATP for energy. Tissues that mainly depend on aerobic respiration, such a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the heart, are particularly affected. Cyanide is also known produce some of its toxic effects by binding to catal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methemoglobin, hydroxocobalamin, phosphatase, tyrosinase, ascorbic acid oxidase, xanthine oxidase, succinic dehydrogenase, and 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Cyanide binds to the ferric ion of methemoglobin to form inactive cyanmethemoglobin. (L97)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致癌物分类
对人类无致癌性(未列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清单)。
No indication of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not listed by IARC).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健康影响
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的氰化物会对大脑和心脏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昏迷、癫痫、呼吸暂停、心脏骤停和死亡。长期吸入氰化物会引起呼吸困难、胸痛、呕吐、血象改变、头痛和甲状腺肿大。皮肤接触氰化物盐可能会引起刺激并产生溃疡。
Exposure to high levels of cyanide for a short time harms the brain and heart and can even cause coma, seizures, apnea, cardiac arrest and death. Chronic inhalation of cyanide causes breathing difficulties, chest pain, vomiting, blood changes, headaches, and enlargement of the thyroid gland. Skin contact with cyanide salts can irritate and produce sores. (L96, L97)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暴露途径
该物质可以通过吸入其气溶胶、通过皮肤接触以及摄入进入人体。
The substance can be absorbed into the body by inhalation of its aerosol, through the skin and by ingestion.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毒理性
  • 暴露途径
吸入,皮肤吸收,吞食,皮肤和/或眼睛接触
inhalation, skin absorption, ingestion, skin and/or eye contact
来源: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吸收、分配和排泄
据报道,在吸入和通过皮肤接触后会发生吸收,但目前没有可用的定量数据。
/It was/... reported that uptake occurs after inhalation and through the skin, but no quantitative data are available.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该物质可以通过吸入其气溶胶、通过皮肤接触以及摄入进入人体。
The substance can be absorbed into the body by inhalation of its aerosol, through the skin and by ingestion.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安全信息

  • 职业暴露等级:
    B
  • 职业暴露限值:
    TWA: 3 mg/m3 (0.5 ppm) [skin]
  • 危险等级:
    6.1(a)
  • 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
    5 ppm
  • 包装等级:
    II
  • 危险类别:
    6.1(a)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439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0,P264,P280,P301+P310,P311
  • 危险性描述:
    H300,H311+H331,H371,H373
  • 储存条件:
    常温、避光、通风干燥处密封保存。

SDS

SDS:6b3cafc01101f299bcfc34c3dd5fbf34
查看
1.1 产品标识符
: 2,2,3,3-Tetramethylsuccinonitrile
产品名称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无数据资料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2.1 GHS分类
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2)
急性毒性, 吸入 (类别3)
急性毒性, 经皮 (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吸入 (类别2), 神经系统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吸入 (类别2), 肾, 肝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象形图
警示词 危险
危险申明
H300 吞咽致命。
H311 皮肤接触会中毒
H331 吸入会中毒。
H371 如果吸入、可能会引起对器官(神经系统)的损害。
H373 长期或反复暴露、如果吸入、可能引起对器官(肾, 肝)的损害。
警告申明
预防
P260 不要吸入粉尘/ 烟/ 气体/ 烟雾/ 蒸汽/ 喷雾。
P264 操作后彻底清洁皮肤。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P280 穿戴防护手套/ 防护服。
措施
P301 + P310 如果吞下去了: 立即呼救解毒中心或医生。
P302 + P352 如与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冲洗受感染部位.
P304 + P340 如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呼吸顺畅的姿势休息.
P309 + P311 如接触到或有疑虑: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
P314 如感觉不适,须求医/ 就诊。
P322 具体措施(见本标签上提供的急救指导)。
P330 漱口。
P361 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P363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储存
P403 + P233 存放于通风良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P405 存放处须加锁。
处理
P501 将内容物/ 容器处理到得到批准的废物处理厂。
2.3 其它危害物 - 无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3.1 物 质
: C8H12N2
分子式
: 136.22 g/mol
分子量
组分 浓度或浓度范围
tetramethyl succinonitrile
-
CAS 号 3333-52-6

模块 4. 急救措施
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的建议
请教医生。 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吸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果停止了呼吸,给于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皮肤接触
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 请教医生。
眼睛接触
用水冲洗眼睛作为预防措施。
食入
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主要症状和影响,急性和迟发效应
皮肤接触或吸入可能引起, 失去知觉, 痉挛, 头痛, 多口水, 黄疸, 恶心, 呕吐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无数据资料

模块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5.2 源于此物质或混合物的特别的危害
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5.3 给消防员的建议
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5.4 进一步信息
无数据资料

模块 6. 泄露应急处理
6.1 人员的预防,防护设备和紧急处理程序
戴呼吸罩。 防止粉尘的生成。 防止吸入蒸汽、气雾或气体。 保证充分的通风。 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避免吸入粉尘。
6.2 环境保护措施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泄漏或溢出。 不要让产物进入下水道。
6.3 抑制和清除溢出物的方法和材料
收集、处理泄漏物,不要产生灰尘。 扫掉和铲掉。 存放进适当的闭口容器中待处理。
6.4 参考其他部分
丢弃处理请参阅第13节。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防止粉尘和气溶胶生成。
在有粉尘生成的地方,提供合适的排风设备。
7.2 安全储存的条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贮存在阴凉处。 容器保持紧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
7.3 特定用途
无数据资料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8.1 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
8.2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避免与皮肤、眼睛和衣服接触。 休息以前和操作过此产品之后立即洗手。
个体防护设备
眼/面保护
面罩與安全眼鏡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 (美国) 或 EN 166(欧盟) 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部。
皮肤保护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 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9/6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 376标准。
身体保护
全套防化学试剂工作服, 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度和含量来选择。
呼吸系统防护
如危险性评测显示需要使用空气净化的防毒面具,请使用全面罩式多功能微粒防毒面具N100型(US
)或P3型(EN
143)防毒面具筒作为工程控制的候补。如果防毒面具是保护的唯一方式,则使用全面罩式送风防毒
面具。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模块 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观与性状
形状: 固体
颜色: 无色
b) 气味
无数据资料
c) 气味阈值
无数据资料
d) pH值
无数据资料
e) 熔点/凝固点
无数据资料
f) 起始沸点和沸程
无数据资料
g) 闪点
无数据资料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易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汽压
无数据资料
l) 蒸汽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相对密度
无数据资料
n) 水溶性
无数据资料
o) n-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数据资料
p) 自燃温度
无数据资料
q) 分解温度
无数据资料
r) 粘度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10.1 反应性
无数据资料
10.2 稳定性
无数据资料
10.3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0.4 应避免的条件
无数据资料
10.5 不兼容的材料
强氧化剂
10.6 危险的分解产物
其它分解产物 -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1. 毒理学资料
11.1 毒理学影响的信息
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剂量 (LD50) 经口 - 大鼠 - 27 mg/kg
备注: 行为的:嗜睡(全面活力抑制)。 行为的:震颤。 肺,胸,或者呼吸系统:肺梗塞
最低致死浓度 吸入 - 大鼠 - 2 h - 0.34 mg/l
皮肤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眼睛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无数据资料
生殖细胞突变性
无数据资料
致癌性
IARC:
此产品中没有大于或等于 0。1%含量的组分被 IARC鉴别为可能的或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生殖毒性
无数据资料
发育毒性 - 仓鼠 - 腹膜内的
对胚胎或胎儿的影响:胎儿毒性(死亡除外,例如矮小胎儿)。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吸入 - 可能对器官造成损害。 - 神经系统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吸入 - 长期或重复接触可能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 肾, 肝
吸入危险
无数据资料
潜在的健康影响
吸入 吸入会中毒。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摄入 如果服入了可能会致死。
皮肤 如果被皮肤吸收会有毒性 可能引起皮肤刺激。
眼睛 可能引起眼睛刺激。
接触后的征兆和症状
皮肤接触或吸入可能引起, 失去知觉, 痉挛, 头痛, 多口水, 黄疸, 恶心, 呕吐
附加说明
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登记: WN4025000

模块 12. 生态学资料
12.1 生态毒性
无数据资料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无数据资料
12.3 潜在的生物蓄积性
无数据资料
12.4 土壤中的迁移性
无数据资料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无数据资料
12.6 其它不利的影响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将剩余的和未回收的溶液交给处理公司。
与易燃溶剂相溶或者相混合,在备有燃烧后处理和洗刷作用的化学焚化炉中燃烧
受污染的容器和包装
作为未用过的产品弃置。

模块 14. 运输信息
14.1 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
欧洲陆运危规: 2811 国际海运危规: 2811 国际空运危规: 2811
14.2 联合国(UN)规定的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 TOXIC SOLID, ORGANIC, N.O.S. (tetramethyl succinonitrile)
国际海运危规: TOXIC SOLID, ORGANIC, N.O.S. (tetramethyl succinonitrile)
国际空运危规: Toxic solid, organic, n.o.s. (tetramethyl succinonitrile)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6.1 国际海运危规: 6.1 国际空运危规: 6.1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II 国际海运危规: II 国际空运危规: II
14.5 环境危险
欧洲陆运危规: 否 国际海运危规 海运污染物: 否 国际空运危规: 否
14.6 对使用者的特别提醒
无数据资料
参见发票或包装条的反面。


模块 15 - 法规信息
N/A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类别:有毒物质
毒性分级:剧毒
急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LD₅₀: 27 毫克/公斤
  • 腹腔 - 仓鼠 LD₅₀: 17.7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 可燃
  • 火场释放有毒氮氧化物及氰化物烟雾

储运特性:

  1. 远离所有引火源。
  2. 存放在阴凉、干燥且通风良好的区域。
  3. 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
  4. 防止容器遭受物理性撞击。

灭火剂:

  • 化学干粉
  • 二氧化碳
  • 酒精泡沫

职业标准:

  •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3 毫克/立方米
  •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9 毫克/立方米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四甲基琥珀腈四甲基乙二胺叔丁基锂三乙胺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2-甲基四氢呋喃乙醚乙醇二氯甲烷正戊烷 为溶剂, 反应 10.33h, 生成 1-((1RS,2SR)-2-allyl-1-phenylcyclopropyl)-3,3,4,4-tetramethylpyrrolidine-2,5-dione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直接远程金属化策略对N-环丙基酰胺进行位点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C–H官能化
    摘要:
    已经开发了一种通过定向远程锂化对氨基环丙烷进行位点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C–H官能化的新方法。用t -BuLi处理N方向基团(DG =新戊酰基,四甲基琥珀酰亚胺基)芳基环丙烷会产生干净的β-锂化,并在用亲电试剂淬灭后会生成一系列环丙烷衍生物。已经实现了顺序双锂化-甲基化以生成二甲基化的环丙烷。X射线,NMR和计算研究通过DG-锂基配位配合物使顺式-DGβ-去质子化选择性合理化。
    DOI:
    10.1021/acs.orglett.8b03955
  • 作为产物:
    描述:
    甲基丙烯腈氢气 作用下, 35.0 ℃ 、13.33 kPa 条件下, 反应 20.75h, 以94%的产率得到四甲基琥珀腈
    参考文献:
    名称:
    Muedas, Cesar A.; Ferguson, Richard R.; Brown, Stephen 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1, vol. 113, # 6, p. 2233 - 2242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echanistic Studies on the Organocatalytic α‐Chlorination of Aldehydes: The Role and Nature of Off‐Cycle Intermediates
    作者:Sebastian Ponath、Martina Menger、Lydia Grothues、Manuela Weber、Dieter Lentz、Carsten Strohmann、Mathias Christmann
    DOI:10.1002/anie.201806261
    日期:2018.9.3
    Herein we report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minal intermediates in the organocatalytic α‐chlorination of aldehydes. These species are stable covalent ternary adducts of the substrate, the catalyst and the chlorinating reagent. NMR‐assisted kinetic studies and isotopic labeling experiments with the isolated intermediate did not support its involvement in downstream stereoselective processes
    在这里,我们报告了醛的有机催化 α-氯化中缩醛胺中间体的分离和表征。这些物质是底物、催化剂和氯化试剂的稳定共价三元加合物。NMR 辅助动力学研究和分离中间体的同位素标记实验不支持其参与 Blackmond 提出的下游立体选择性过程。通过调整氯化试剂的反应性,我们能够抑制限速非循环中间体的积累。因此,开发了一种高效且高度对映选择性的催化体系,具有广泛的官能团耐受性。
  • Synthesis of difluoromethylselenoesters from aldehydes <i>via</i> a radical process
    作者:Rui-Li Guo、Xue-Qing Zhu、Xing-Long Zhang、Yong-Qiang Wang
    DOI:10.1039/d0cc02912b
    日期:——
    Difluoromethylselenoester compounds, another important kind of organoselenium compounds, are reported herein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can be efficiently synthesized from aldehydes and BnSeCF2H. The synthetic method features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broad substrate scope, good tolerance of functional groups, and importantly, no metal is involved in the reaction.
    二氟甲基硒酸酯化合物,另一种重要的有机硒化合物,在本文中首次报道。它们可以由醛和BnSeCF 2 H有效地合成。该合成方法的特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底物范围宽,对官能团的耐受性好,而且重要的是,反应中不涉及金属。
  • Iodine atom transfer addition reaction of 1-iodoalkyl phosphonates to alkenes in the presence of α,α′-azoisobutyronitrile (AIBN): mechanistic aspects
    作者:Piotr Bałczewski、Marian Mikołajczyk
    DOI:10.1039/b005882n
    日期:——
    this work were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tic pathway of the title reaction, which constitutes the first example of a radical iodine atom transfer addition reaction of non-fluorine-containing phosphonates,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2-iodo-2-methylpropionitrile, 8, can serve as a competing iodine donor with the starting diethyl 1-iodoalkyl phosphonates, 1a,b. The title reaction was found to proceed with AIBN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阐明标题反应的机理途径,该机理构成了不含氟的膦酸酯的自由基碘原子转移加成反应的第一个实例,并确定2-碘-2-甲基丙腈是否8可以与1-碘烷基膦酸二乙酯1a,b一起作为竞争的碘供体。发现标题反应是使用AIBN作为唯一的自由基引发剂进行的,不需要有毒的锡试剂作为助引发剂,并生成3-碘烷基膦酸二乙酯3a – e(繁殖步骤的最终产物,分离出的产率为59–95% ),丁二酸琥珀酯,9,甲基膦酸二乙酯4,亚乙基双膦酸四乙酯 5(所有终止产物,产率0-10%)。使用TEMPO作为自由基陷阱证明了该反应的自由基特性。与AIBN和碘独立合成的8(引发步骤的中间体)在添加到反应混合物中时完全抑制了反应,表明它在转移阶段不作为碘供体,而是作为抑制剂。
  • Organic Phosphorus Compounds 60. The direct synthesis of tris(N-substituted carbamoylethyl) phosphine oxides
    作者:Ludwig Maier
    DOI:10.1002/hlca.19730560410
    日期:1973.4.25
    The reaction of elemental white phosphorus with N-alkyl acrylamides and N,N-dialkyl acrylamides in the presence of a base is described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8 new tertiary phosphine oxides of general formula (R2NCOCH2CH2)3PO (R = H, CH3, C2H5,(CH2)4, (CH2)5, and C2H4OC2H4, CH2CHCH2) are reported. Interaction of white phosphorus with RNCS, RNCO, azo-bis-isobutyronitrile, Ph2NNPh2, vinyl acetate
    描述了元素白磷在碱的存在下与N-烷基丙烯酰胺和N,N-二烷基丙烯酰胺的反应,并描述了8种通式(R 2 NCOCH 2 CH 2)3 PO的新型叔膦氧化物的物理性质。报告了R = H,CH 3,C 2 H 5,(CH 2)4,(CH 2)5和C 2 H 4 OC 2 H 4,CH 2 CHCH 2)。白磷与RNCS,RNCO,偶氮-双-异丁腈,Ph 2的相互作用还研究了NNPh 2,乙酸乙烯酯,乙烯基乙基醚和环氧化物。
  •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bis(biphenyl)chromium(i) 1,4-di(2-cyanoisopropyl)-1,4-dihydrofulleride and 1-(2-cyanoisopropyl)-1,2-dihydrofullerene
    作者:G. V. Markin、Yu. A. Shevelev、G. A. Domrachev、G. K. Fukin、E. V. Baranov、M. A. Lopatin、V. A. Kuropatov、A. I. Kirillov、A. S. Shavyrin、Yu. A. Kurskii
    DOI:10.1007/s11172-008-0264-8
    日期:2008.9
    Radical-ion salts bis(biphenyl)chromium(i) 1,4-di(2-cyanoisopropyl)-1,4-dihydrofulleride [(Ph2)2Cr]+·[1,4-(CMe2CN)2C60]−· and bis(biphenyl)chromium(i) 1-(2-cyanoisopropyl)-1,2-dihydrofulleride [(Ph2)2Cr]+·[1,2-(CMe2CN)(H)C60]−·, the salt bis(biphenyl)chromium(i) (2-cyanoisopropyl)fulleride [(Ph2)2Cr]+·[(CMe2CN)C60]−, and neutral 1-(2-cyanoisopropyl)-1,2-dihydrofullerene 1,2-(CMe2CN)(H)C60 have been synthesiz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mpounds [(Ph2)2Cr]+·[1,4-(CMe2CN)2C60]−· and [(Ph2)2Cr]+·[1,2-(CMe2CN)(H)C60]−· decompose in THF to form [(Ph2)2Cr]+·[(CMe2CN)C60]−, whose protonation affords 1,2-(CMe2CN)(H)C60. 1,4-Di(2-cyanoisopropyl)-1,4-dihydrofullerene 1,4-(CMe2CN)2C60 and 1,2-(CMe2CN)(H)C60 are stable in vacuo up to 513 K.
    首次合成了激进离子盐双(联苯)铬(I) 1,4-二(2-氰基异丙基)-1,4-二氢富勒烯 [(Ph2)2Cr]+·[1,4-(CMe2CN)2C60]−·和双(联苯)铬(I) 1-(2-氰基异丙基)-1,2-二氢富勒烯 [(Ph2)2Cr]+·[1,2-(CMe2CN)(H)C60]−·,以及盐双(联苯)铬(I) (2-氰基异丙基)富勒烯 [(Ph2)2Cr]+·[(CMe2CN)C60]−,还有中性1-(2-氰基异丙基)-1,2-二氢富勒烯1,2-(CMe2CN)(H)C60。这些化合物[(Ph2)2Cr]+·[1,4-(CMe2CN)2C60]−·和[(Ph2)2Cr]+·[1,2-(CMe2CN)(H)C60]−·在THF中分解形成[(Ph2)2Cr]+·[(CMe2CN)C60]−,其质子化可得到1,2-(CMe2CN)(H)C60。1,4-二(2-氰基异丙基)-1,4-二氢富勒烯1,4-(CMe2CN)2C60和1,2-(CMe2CN)(H)C60在真空中稳定至513 K。
查看更多

表征谱图

  • 氢谱
    1HNMR
  • 质谱
    MS
  • 碳谱
    13CNMR
  • 红外
    IR
  • 拉曼
    Raman
hnmr
mass
cnmr
ir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 峰位数据
  • 峰位匹配
  • 表征信息
Shift(ppm)
Intensity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Assign
Shift(ppm)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测试频率
样品用量
溶剂
溶剂用量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同类化合物

(N-(2-甲基丙-2-烯-1-基)乙烷-1,2-二胺) (4-(苄氧基)-2-(哌啶-1-基)吡啶咪丁-5-基)硼酸 (11-巯基十一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鼠立死 鹿花菌素 鲸蜡醇硫酸酯DEA盐 鲸蜡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 鲸蜡基胺氢氟酸盐 鲸蜡基二甲胺盐酸盐 高苯丙氨醇 高箱鲀毒素 高氯酸5-(二甲氨基)-1-({(E)-[4-(二甲氨基)苯基]甲亚基}氨基)-2-甲基吡啶正离子 高氯酸2-氯-1-({(E)-[4-(二甲氨基)苯基]甲亚基}氨基)-6-甲基吡啶正离子 高氯酸2-(丙烯酰基氧基)-N,N,N-三甲基乙铵 马诺地尔 马来酸氢十八烷酯 马来酸噻吗洛尔EP杂质C 马来酸噻吗洛尔 马来酸倍他司汀 顺式环己烷-1,3-二胺盐酸盐 顺式氯化锆二乙腈 顺式吡咯烷-3,4-二醇盐酸盐 顺式双(3-甲氧基丙腈)二氯铂(II) 顺式3,4-二氟吡咯烷盐酸盐 顺式1-甲基环丙烷1,2-二腈 顺式-二氯-反式-二乙酸-氨-环己胺合铂 顺式-二抗坏血酸(外消旋-1,2-二氨基环己烷)铂(II)水合物 顺式-N,2-二甲基环己胺 顺式-4-甲氧基-环己胺盐酸盐 顺式-4-环己烯-1.2-二胺 顺式-4-氨基-2,2,2-三氟乙酸环己酯 顺式-2-甲基环己胺 顺式-2-(苯基氨基)环己醇 顺式-2-(氨基甲基)-1-苯基环丙烷羧酸盐酸盐 顺式-1,3-二氨基环戊烷 顺式-1,2-环戊烷二胺 顺式-1,2-环丁腈 顺式-1,2-双氨甲基环己烷 顺式--N,N'-二甲基-1,2-环己二胺 顺式-(R,S)-1,2-二氨基环己烷铂硫酸盐 顺式-(2-氨基-环戊基)-甲醇 顺-2-戊烯腈 顺-1,3-环己烷二胺 顺-1,3-双(氨甲基)环己烷 顺,顺-丙二腈 非那唑啉 靛酚钠盐 靛酚 霜霉威盐酸盐 霜脲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