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普肽(商品名为Sanvar IR,曾用名:RC一160)由H3 Pharma公司从瑞士的Debiopharm公司获得全球研究开发和商业特许权。200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速释制剂,该药早期用于治疗急性食道静脉曲张出血(EVB),并在内窥镜介入治疗之前止血,也可预防内窥镜治疗后5天内出血的复发。2004年,Debiopharm的子公司——加拿大癌症和内分泌学专业H3 Pharma制药公司研制并生产了该新药。
简介图1为醋酸伐普肽的分子结构式。
药理作用SST通过生长抑素受体(SSTR)发挥作用,SSTR是一种在体内广泛分布、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神经调节小肽。与天然生长抑素相比,伐普肽保留了活性中心,并具有更高的代谢稳定性及更长的生物半衰期(约90分钟)。它能产生特异性的器官血管收缩作用,有效用于急性胃肠道出血的止血。
不良反应长期应用伐普肽等生长抑素类似物可能导致糖尿病、胆结石、腹泻、吸收不良等。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恶心、头痛、头晕和腹胀。约25%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心动过缓现象,但程度不严重且多轻微,一般在用药后1~2周内自行缓解,不会影响正常治疗。
展望伐普肽生物半衰期长,使用方便,抗肿瘤作用广泛,毒副作用小。目前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及前瞻性对照研究,其疗效还需进一步评价。高效、特异性SST衍生物及放射性SST衍生物的开发和应用将为妇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带有放射性标记的伐普肽介导的靶向放疗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某些GEP肿瘤,但对实体肿瘤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