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4-acetylphenyl)-3-phenoxybenzamid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4-acetylphenyl)-3-phenoxybenzamide
英文别名
——
N-(4-acetylphenyl)-3-phenoxybenzamid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1H17NO3
mdl
——
分子量
331.371
InChiKey
CDFGXTBKMCYQLK-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
  • 重原子数:
    25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5
  • 拓扑面积:
    55.4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4-acetylphenyl)-3-phenoxybenzamide肼甲酰亚胺酰胺一氯化氢lithium chloride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45%的产率得到N-{4-[1-(2-carbamimidoylhydrazono)ethyl]phenyl}-3-phenoxybenz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二苯脲衍生物,用于对抗耐甲氧西林和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摘要:
    一类新型的二苯基脲被鉴定为具有抗菌谱的新型抗菌支架,该抗菌谱包括高度耐药的葡萄球菌分离株,即耐甲氧西林和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VRSA)。从在一侧带有氨基胍官能团且在另一环上带有正丁基部分的铅化合物3开始,制备了几种类似物。考虑到药代动力学参数是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对亲脂性侧链的结构-活性-关系(SAR)进行了严格检查,从而发现了环庚氧基类似物21n作为潜在的候选药物。与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相比,该化合物具有几个显着优势,包括针对MRSA的快速杀伤动力学以及靶向并减轻MRSA在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内部的负担的能力。此外,使用秀丽隐杆线虫动物模型在体内证实了21n的有效抗MRSA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二苯基脲化合物作为潜在的治疗剂提供了基础,以解决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迅速发展的挑战。
    DOI:
    10.1016/j.ejmech.2017.02.044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对 SIRT 的芳氧基苯甲酰胺衍生物虚拟筛选命中的 Hit-to-lead 优化
    摘要:
    Sirtuins (SIRTs) 是一类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 + ) 依赖性蛋白组蛋白脱乙酰酶 (HDAC),从细菌到哺乳动物都进化保守。这组酶使用 NAD +作为共底物催化组蛋白或非组蛋白底物中赖氨酸残基的可逆脱乙酰化。大量研究表明,SIRT 的异常酶活性与糖尿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有关。之前,我们进行了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活动和芳氧基苯甲酰胺衍生物 ( 1) 显示 SIRT1/2 抑制作用被确定为命中化合物。在当前的研究中,探索了对命中化合物的hit-to-lead优化以改善SIRT结合和抑制。已经合成了 14 种化合物,其中 10 种是新化合物,并对其对 SIRT1-3 的抑制活性进行了体外生物学评估。通过进行结构修饰,与命中化合物相比,观察到ST01、ST02和ST11 的选择性 SIRT1 抑制显着改善。对于ST14观察到最高的 SIRT2 抑制活性,这是根据与为
    DOI:
    10.1016/j.bmc.2020.11596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phenylurea derivatives for combating methicillin-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作者:Ibrahim H. Eissa、Haroon Mohammad、Omar A. Qassem、Waleed Younis、Tamer M. Abdelghany、Ahmed Elshafeey、Mahmoud M. Abd Rabo Moustafa、Mohamed N. Seleem、Abdelrahman S. Mayhoub
    DOI:10.1016/j.ejmech.2017.02.044
    日期:2017.4
    A new class of diphenylurea was identified as a novel antibacterial scaffold with an antibacterial spectrum that includes highly resistant staphylococcal isolates, namely methicillin-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 VRSA). Starting with a lead compound 3 that carries an aminoguanidine functionality from one side and a n-butyl moiety on the other ring, several analogues were prepared
    一类新型的二苯基脲被鉴定为具有抗菌谱的新型抗菌支架,该抗菌谱包括高度耐药的葡萄球菌分离株,即耐甲氧西林和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VRSA)。从在一侧带有氨基胍官能团且在另一环上带有正丁基部分的铅化合物3开始,制备了几种类似物。考虑到药代动力学参数是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对亲脂性侧链的结构-活性-关系(SAR)进行了严格检查,从而发现了环庚氧基类似物21n作为潜在的候选药物。与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相比,该化合物具有几个显着优势,包括针对MRSA的快速杀伤动力学以及靶向并减轻MRSA在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内部的负担的能力。此外,使用秀丽隐杆线虫动物模型在体内证实了21n的有效抗MRSA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二苯基脲化合物作为潜在的治疗剂提供了基础,以解决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迅速发展的挑战。
  • Hit-to-lead optimization on aryloxybenzamide derivative virtual screening hit against SIRT
    作者:Semih Yagci、Mahmut Gozelle、Selen Gozde Kaya、Yesim Ozkan、Ahmet Bugra Aksel、Filiz Bakar-Ates、Yasemin Dundar、Gokcen Eren
    DOI:10.1016/j.bmc.2020.115961
    日期:2021.1
    performed a pharmacopho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campaign and an aryloxybenzamide derivative (1) displaying SIRT1/2 inhibitory effect was identified as a hit compoun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hit-to-lead optimization on the hit compound was explor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RT binding and inhibition. Fourteen compounds, ten of which were new,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subjected to in vitro biological
    Sirtuins (SIRTs) 是一类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 + ) 依赖性蛋白组蛋白脱乙酰酶 (HDAC),从细菌到哺乳动物都进化保守。这组酶使用 NAD +作为共底物催化组蛋白或非组蛋白底物中赖氨酸残基的可逆脱乙酰化。大量研究表明,SIRT 的异常酶活性与糖尿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有关。之前,我们进行了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活动和芳氧基苯甲酰胺衍生物 ( 1) 显示 SIRT1/2 抑制作用被确定为命中化合物。在当前的研究中,探索了对命中化合物的hit-to-lead优化以改善SIRT结合和抑制。已经合成了 14 种化合物,其中 10 种是新化合物,并对其对 SIRT1-3 的抑制活性进行了体外生物学评估。通过进行结构修饰,与命中化合物相比,观察到ST01、ST02和ST11 的选择性 SIRT1 抑制显着改善。对于ST14观察到最高的 SIRT2 抑制活性,这是根据与为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