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butyl-3-methyl-1H-imidazole-2(3H)-selenone | 950746-07-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butyl-3-methyl-1H-imidazole-2(3H)-selenone
英文别名
1-Butyl-3-methylimidazole-2-selone
1-butyl-3-methyl-1H-imidazole-2(3H)-selenone化学式
CAS
950746-07-3
化学式
C8H14N2Se
mdl
——
分子量
217.173
InChiKey
DLWCTJYXFFVQI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49.6±23.0 °C(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3
  • 重原子数:
    11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2
  • 拓扑面积:
    6.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butyl-3-methyl-1H-imidazole-2(3H)-selenone 、 palladium dichloride 在 盐酸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以99.71%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Selone behavior towards palladium(ii) extraction with hydrophobic ionic liquids and mechanism studies
    摘要:
    首次评估和机制研究锗硒酮用于钯提取。
    DOI:
    10.1039/c5ra06334e
  • 作为产物:
    描述: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 在 selenium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94%的产率得到1-butyl-3-methyl-1H-imidazole-2(3H)-sele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1,3-Dialkylimidazole-2-Selenones
    摘要: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1,3-dialkylimidazole-2-selenones involves the reaction of 1,3-dialkylimidazole salts with selenium in the presence of potassium carbonate in ethanol or acetone under refluxing conditions to afford the products in good to excellent yields.
    DOI:
    10.3184/174751914x14007821182269
  • 作为试剂:
    描述:
    一氧化碳正丁胺1-butyl-3-methyl-1H-imidazole-2(3H)-selenone氧气 作用下, 60.0 ℃ 、1.3 MPa 条件下, 反应 6.0h, 以91%的产率得到N,N-二正丁基尿素
    参考文献:
    名称:
    离子液体中1,3-二烷基咪唑-2-硒酮催化芳胺与CO氧化羰基化反应
    摘要:
    1,3-二烷基咪唑-2-硒酮作为一种新型取代的硒杂环催化剂,用于在空气存在下催化芳香胺与一氧化碳的氧化羰基化生成对称脲,在离子液体中的产率高达 97%。
    DOI:
    10.1155/2015/21080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Novel Method for Synthesis of 1, 3-Dialkylimidazole-2-Selenones in Water
    作者:Fengshou Tian、Yahong Chen、Peng Li、Shiwei Lu
    DOI:10.1080/10426507.2013.865124
    日期:2014.9.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