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Ethylidene-1-methylcyclohex-1-ene | 61096-28-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Ethylidene-1-methylcyclohex-1-ene
英文别名
3-ethylidene-1-methylcyclohexene
3-Ethylidene-1-methylcyclohex-1-ene化学式
CAS
61096-28-4
化学式
C9H14
mdl
——
分子量
122.21
InChiKey
IOJWVKZSGNKOHA-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162.8±7.0 °C(Predicted)
  • 密度:
    0.905±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9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6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SDS

SDS:cdb7072f1be9bea0c0e4c816504f2649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3-甲基-2-环己烯-1-酮乙基三苯基溴化膦正丁基锂 作用下, 以 乙醚正己烷 为溶剂, 以72%的产率得到3-Ethylidene-1-methylcyclohex-1-ene
    参考文献:
    名称:
    聚(1,6-庚二炔),一种可掺杂至高导电性的独立聚合物薄膜
    摘要:
    1,6-庚二炔在均相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浓缩溶液表面上的聚合导致不溶性、具有金属光泽的独立薄膜。通过用受体处理这些薄膜的“掺杂”导致高达 1 S/cm 的电导率。该聚合物的特征在于其分子结构、固态结构和物理性质、掺杂过程的性质以及其热和氧化稳定性。聚(1,6-庚二炔)在其分子和固态结构中提供了与聚乙炔的许多对比,从而产生了关于导电聚合物要求的一些信息。至少在过去的 25 年中,导电聚合物一直是零星关注的主题。聚乙炔 4 独立薄膜的制备方法的发现引发了人们对这种以前以粉末形式研究过的共轭多烯的兴趣的重生。薄膜更适合研究物理特性和许多潜在的应用。随后发现许多掺杂剂可以有效地将导电性提高到金属范围。6 在本研究开始时,聚合过程中没有其他取代的多烯形成原位膜。我们最初的目标是确定其他共轭多烯是否可以首先原位聚合成独立的薄膜,然后掺杂到高导电性。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柔性、延展性、热转变、氧化稳定性等
    DOI:
    10.1021/ja00351a04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oly(1,6-heptadiyne), a free-standing polymer film dopable to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作者:Harry W. Gibson、F. C. Bailey、Arthur J. Epstein、Heiko Rommelmann、Samuel Kaplan、John Harbour、Xiao Quing Yang、David B. Tanner、John M. Pochan
    DOI:10.1021/ja00351a048
    日期:1983.6
    the surfaces of concentrated solutions of homogeneous Ziegler-Natta catalysts leads to insoluble, free-standing films with metallic luster. “Doping” of these films by treatment with acceptors results in conductivities up to 1 S/cm. The polymer has been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its molecular structure, its solid-stat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nature of the doping process, and its thermal
    1,6-庚二炔在均相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浓缩溶液表面上的聚合导致不溶性、具有金属光泽的独立薄膜。通过用受体处理这些薄膜的“掺杂”导致高达 1 S/cm 的电导率。该聚合物的特征在于其分子结构、固态结构和物理性质、掺杂过程的性质以及其热和氧化稳定性。聚(1,6-庚二炔)在其分子和固态结构中提供了与聚乙炔的许多对比,从而产生了关于导电聚合物要求的一些信息。至少在过去的 25 年中,导电聚合物一直是零星关注的主题。聚乙炔 4 独立薄膜的制备方法的发现引发了人们对这种以前以粉末形式研究过的共轭多烯的兴趣的重生。薄膜更适合研究物理特性和许多潜在的应用。随后发现许多掺杂剂可以有效地将导电性提高到金属范围。6 在本研究开始时,聚合过程中没有其他取代的多烯形成原位膜。我们最初的目标是确定其他共轭多烯是否可以首先原位聚合成独立的薄膜,然后掺杂到高导电性。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柔性、延展性、热转变、氧化稳定性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