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ethanol-1-d | 22562-14-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ethanol-1-d
英文别名
(R)-(+)-ethan<2H>ol;(R)-<1-2H1>ethanol;(R)-1-deuterio-ethanol;(R)-1-Deuterio-aethanol;r-Deutero-1-ethanol;(1R)-1-deuterioethanol
(R)-(+)-ethanol-1-d化学式
CAS
22562-14-7
化学式
C2H6O
mdl
——
分子量
47.0611
InChiKey
LFQSCWFLJHTTHZ-DVWNSKMA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1
  • 重原子数:
    3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20.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R)-(+)-ethanol-1-d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在 alcohol-dehydrogenase 作用下, 生成 [4R-2H]-NADH
    参考文献:
    名称:
    Enzymatic Synthesis of the Enantiomorphis of Ethanol-1-d1,2
    摘要:
    DOI:
    10.1021/ja01116a039
  • 作为产物:
    描述:
    乙醛-D1 在 (S)-alpine boran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4.0h, 生成 (R)-(+)-ethanol-1-d
    参考文献:
    名称:
    氚化手性烷烃作为来自荚膜甲基球菌(Bath)的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的底物:羟基化机制的探针
    摘要:
    氚化手性烷烃 (S)-[1-2H1,1-3H] 乙烷, (R)-[1-2H1,1-3H] 乙烷, (S)-[1-2H1,1-3H] 丁烷, ( R)-[1-2H1,1-3H]丁烷、(S)-[2-3H]丁烷、(R)-[2-3H]丁烷和外消旋[2-3H]丁烷被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氧化(sMMO) 来自荚膜甲基球菌 (Bath),并测定所得产物醇的绝对立体化学,以探测底物羟基化的机制。当使用纯化的羟化酶、偶联蛋白和还原酶成分时,产物醇在标记碳上对乙烷底物显示出 72% 的立体化学保留,对在初级碳上标记的丁烷显示出 77% 的保留。产生这些产物分布的推定烷基的寿命为 100 fs,该值太短而不能对应于离散的中间体。乙烷和丁烷的分子内 kH/kD 比分别为 3.4 和 2.2。当用纯化的羟化酶进行羟基化但只有部分...
    DOI:
    10.1021/ja963971g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hiral 1-deuterio azides
    作者:Carolyn Fisher、Eric Morse、Blair Romer、Tian-Pa You、Carol W. Mosher、Harry S. Mosher
    DOI:10.1016/s0040-4020(01)92243-4
    日期:1992.4
    -propyl, -butyl, 1-adamantyl, phenyl) were converted (via their tosylate or mesylate) into the corresponding chiral primary 1-deuterio azides (RCHDN3 of opposite configuration. Three of the four non-aromatic, primary, (R)-1-deuterio azides have a positive sodium D-line rotation, and a positive circular dichroism (CD) Cotton effect at 286–288 nm attributable to the azide chromophore. However, the first
    将五种手性伯1-化醇(R-CHDOH,R =甲基,-丙基,-丁基,1-金刚烷基,苯基)(通过甲苯磺酸酯甲磺酸酯)转化为相应的手性伯1-叠氮化物(RCHDN 3为四种非芳族伯(R)-1-叠氮化物中的三种具有正D线正旋性,并且在286-288 nm处具有正棉花二向色性(CD)效应,这归因于叠氮生色团但是,该系列的第一个成员(R)-(+)-乙基-1- d叠氮化物具有负CD(287 nm,[θ] = 12.5),并且与显示a的其他三个不符。阳性CD,手性叠氮化物RCHDN 3,其R基团具有C3v对称性(甲基,-丁基和金刚烷基)构成了应用叠氮化物辛烷值规则的简单构象情况。由于这三个(甲基)中的一个具有与其他两个符号相反的CD,因此,这些结果本身不能与叠氮化物辛烷值规则相符。试图将其密封在小瓶中时,将叠氮乙酯引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