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nitro-2-phenacyltetrazole | 131394-25-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nitro-2-phenacyltetrazole
英文别名
Ethanone, 2-(5-nitrotetrazol-2-yl)-1-phenyl-;2-(5-nitrotetrazol-2-yl)-1-phenylethanone
5-nitro-2-phenacyltetrazole化学式
CAS
131394-25-7
化学式
C9H7N5O3
mdl
MFCD02645010
分子量
233.186
InChiKey
GFENDONDSDHSF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24-226 °C(Solv: methanol (67-56-1))
  • 沸点:
    490.1±47.0 °C(Predicted)
  • 密度:
    1.57±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8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1
  • 拓扑面积:
    107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左旋葡萄糖酮5-nitro-2-phenacyltetrazole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以64%的产率得到(1S,2R,5R)-2-[1-(5-nitrotetrazol-2-yl)-2-oxo-2-phenylethyl]-6,8-dioxabicyclo[3.2.1]octan-4-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左旋葡萄糖醛酮的阴极促进和碱催化迈克尔加成反应的比较研究。
    摘要:
    硝基和杂环化合物向左葡糖醛酮1的区域选择性迈克尔加成反应可通过胺和阴极电解有效地催化。与碱催化的反应相比,发现在电化学条件下反应在较温和的条件下以较高的产率进行。在几种情况下,使用小电流通过阴极引发的迈克尔将硫醇迈克尔加成到左葡萄糖苷中,会产生以前未知的苏式加成产物。当使用大电流时,倾向于形成正常的赤型异构体,即动力学产物。相反,缓慢,低电流的电解促进了这两种形式的平衡,因此赤型可以通过逆向反应和重新沉淀转化为苏式。还报道了将2-萘硫醇加到(R)-(+)-apoverbenone中。
    DOI:
    10.1021/jo961019g
  • 作为产物:
    描述:
    5-Nitro-1H-tetrazole; compound with sulfuric acid 、 2-溴苯乙酮四丁基溴化铵 作用下, 以 1,2-二氯乙烷 为溶剂, 反应 10.0h, 生成 5-nitro-2-phenacyltetr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Investigation of the alkylation of nitroazoles with ?-haloketones by13C,15N, and14N NMR
    摘要:
    General methods have been worked out for the alkylation of nitroazoles with bromoacetone, bromoacetophenone, and diazoacetone in homogeneous media and by phase-transfer catalysis. The structures of the N-acetonylazoles were established by C-13, N-15, and N-14 high-resolution NMR spectroscopy.
    DOI:
    10.1007/bf0096149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EMEHOB, V. V.;UGRAK, B. I.;SHEVELEV, S. A.;KANISHCHEV, M. I.;BARYSHNIKOV+, IZV. AN CCCP. CEP. XIM.,(1990) N, S. 1827-1836
    作者:CEMEHOB, V. V.、UGRAK, B. I.、SHEVELEV, S. A.、KANISHCHEV, M. I.、BARYSHNIKOV+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