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阿拉伯糖-2-13C | 101615-87-6

中文名称
D-阿拉伯糖-2-13C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2-13C>arabinose
英文别名
D-Arabinose-13C-3;(2S,3R,4R)-2,3,4,5-tetrahydroxy(213C)pentanal
D-阿拉伯糖-2-13C化学式
CAS
101615-87-6
化学式
C5H10O5
mdl
——
分子量
151.12
InChiKey
PYMYPHUHKUWMLA-GZOCJTDT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3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
  • 拓扑面积:
    98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3-13C]glucosesodium vanadate硫酸氧气 作用下, 以 重水 为溶剂, 生成 、 D-阿拉伯糖-2-13C
    参考文献:
    名称:
    连续的C1-C2键断裂:钒(v)催化水溶液中d-葡萄糖的好氧氧化成甲酸†
    摘要:
    钒(V)催化的水溶液中的好氧氧化在碳水化合物的碳-碳键裂解领域对具有较少碳原子的化学物质显示出很高的选择性。然而,从糖中裂解碳键的途径和转化机理尚不清楚。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研究了以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为底物的NaVO 3 -H 2 SO 4水溶液中D-葡萄糖氧化为甲酸(FA)的途径和机理。D-葡萄糖首先通过C1-C2键断裂转化为FA和D-阿拉伯糖。D-阿拉伯糖经历类似的C1-C2键裂解形成FA和相应的D-赤藓糖,可通过C1-C2键断裂进一步降解。碳水化合物之间的二聚和醛醇缩合也可以使反应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基本反应C1-C2键断裂可驱动所有中间体形成共同产物FA。基于检测到的中间体,同位素标记实验,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研究和动力学分析,提出了该机理。D-葡萄糖首先与钒(V)物质反应形成五元环络合物。然后,发生电子转移和C1-C2键变弱,随后C1-C2键断裂(无C-H键断裂),以产生为H 3 COO
    DOI:
    10.1039/c8cp02352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aramolybdate anion-exchange resin, an improved catalyst for the C-1–C-2 rearrangement and 2-epimerization of aldoses
    作者:Edward L. Clark、Michael L. Hayes、Robert Barker
    DOI:10.1016/s0008-6215(00)90268-4
    日期:1986.10
    Aqueous solutions of molybdate at 90 degrees bring about the inversion of the C-1-C-2 fragment of aldoses having four or more carbon atoms, generating thermodynamically equilibrated mixtures of the starting aldose and its 2-epimer. In some cases, notably with the aldopentoses, substantial proportions of the 3-epimers are produced, as well as 2-epimers that have not undergone inversion of the C-1-C-2 fragment. These side-reactions can be controlled by using the paramolybdate form of an anion-exchange resin (AG MP-1) together with the formate form of the same resin. The latter acts to scavenge unbound molybdate and paramolybdate anions that appear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ide reactions.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