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303952-29-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303952-29-5
化学式
CH6N*F*Fe*O4P
mdl
——
分子量
201.882
InChiKey
FVQBZJSSZBYWLY-UHFFFAOYSA-K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62
  • 重原子数:
    9.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109.44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4.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3,3'-二氨基二丙基胺氟化铁磷酸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功能性过渡金属(Mn、Fe、Co、Cu)氟磷酸盐的富含氟化物的氢氟热途径
    摘要:
    氢氟热法被证明为一个非常大的中后期第一排过渡金属氟磷酸盐家族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其中包含迄今为止已鉴定出的 50 种新化合物,包括锰 (III)、铁 (III)、钴 (II) 和铜 (二)。过渡金属氟化物与磷酸盐源在极低水、高氟化物含量的系统中以及在骨架电荷平衡金属阳离子或模板分子阳离子的存在下发生反应,产生具有由连接的 M(O,F) 形成的结构的材料)(n) 和 P(O,F)(n) 多面体。这些材料的结构包含各种 1、2 和 3 维图案,其骨架终止水平取决于它们的氟化物含量,显示出许多有用的功能和应用特性。这些氟磷酸盐材料的新的和不寻常的特征包括内衬氟离子的层间空间或通道、金属多面体、M(O,F)(n)、通过顶点、边缘或面共享连接,以及 μ(2)、μ (3) 和 μ(4) 桥接氟离子。报告了对这些金属氟磷酸盐中的一些性质的初步表征,包括锂离子电池正极感兴趣的还原性锂离子嵌入、离子交换反
    DOI:
    10.1021/ja201096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ron fluorophosphates
    作者:Adam C. Keates、Jennifer A. Armstrong、Mark T. Weller
    DOI:10.1039/c3dt50324k
    日期:——
    18 new iron fluorophosphates and a chlorofluorophosphate have been synthesised hydrothermally in a fluoride-rich medium, using FeF2, FeF3, Fe, HPF6. HCl, monovalent metal fluorides as reactants and amines as templating agents. Products have been fully structurally characterised using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some compounds investigated using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使用FeF 2,FeF 3,Fe,HPF 6在富介质中热合成了18种新的磷酸磷酸。HCl,一价化物作为反应物,胺作为模板剂。使用单晶X射线衍射已对产品进行了完整的结构表征,并使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某些化合物的稳定性。在富含化物的条件下反应会生成带状,层状和骨架结构,这些结构基于Fe(O,F)6,PO 3 F和PO 2(OH,F)2的连接而包含新的和不寻常的结构基序多面体。表现出层间空间和通道的结构通常被PO 3 F,PO 2(OH,F)2和Fe(O,F)6多面体的末端化物阴离子排列。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3-BOC-5-甲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 (R)-2-苯基-3-羟基丙酸 (R)-2-羟基-2-(2-(2-(2-甲氧基-5-甲基吡啶-3-基)乙基)-琥珀酸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S)-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i-丙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4R)-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3R)-2,3-二羟基-3-(2-吡啶基)丙酸乙酯,N-氧化物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2-三甲基甲硅烷基)-乙氧基甲基三氟硼酸钾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11bR,11''bR)-2,2''-[氧双(亚甲基)]双[4-羟基-4,4''-二氧化物-二萘并[2,1-d:1'',2''-f][1,3,2]二氧磷杂七环 (11aR)-10,11,12,13-四氢-5-羟基-3,7-二-1-萘-5-氧化物-二茚基[7,1-de:1'',7''-fg][1,3,2]二氧杂磷杂八环 (1-氨基丁基)磷酸 (-)-N-[(2S,3R)-3-氨基-2-羟基-4-苯基丁酰基]-L-亮氨酸甲酯 齐特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