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etraethyl dodeca-1,11-dien-6-yne-4,4,9,9-tetracarboxylate | 1193378-70-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etraethyl dodeca-1,11-dien-6-yne-4,4,9,9-tetracarboxylate
英文别名
——
tetraethyl dodeca-1,11-dien-6-yne-4,4,9,9-tetracarboxylate化学式
CAS
1193378-70-9
化学式
C24H34O8
mdl
——
分子量
450.529
InChiKey
NLVLNJOSGWQMG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5
  • 重原子数:
    32.0
  • 可旋转键数:
    14.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8
  • 拓扑面积:
    105.2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8.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etraethyl dodeca-1,11-dien-6-yne-4,4,9,9-tetracarboxylateGrubbs catalyst third generation 作用下, 反应 0.5h, 以96%的产率得到tetraethyl 1,1'-bi(cyclopent-5-ene)-3,3,3',3'-tetra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烯炔自燃聚合物的复分解级联触发解聚*。
    摘要:
    报道了一类能够进行复分解级联触发解聚的新型烯炔自燃聚合物 (SIPs)。对模型化合物的研究建立了用于高效复分解级联反应的 1,6-烯炔结构。通过缩聚和迭代指数增长方法制备了包含优化的 1,6-烯炔基序的 SIP。这些 SIP 在强酸、强碱、亲核试剂或高温下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并且一旦被复分解催化剂触发,就可以进行有效和完全的解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烯炔 SIPs 的链端引入末端烯烃提高了解聚效率,并确立了它们作为刺激响应材料的潜力。
    DOI:
    10.1002/anie.202108239
  • 作为产物:
    描述:
    烯丙基丙二酸二乙酯1,4-二氯-2-丁炔 在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以98%的产率得到tetraethyl dodeca-1,11-dien-6-yne-4,4,9,9-tetra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钌-茚基配合物催化二烯炔的化学发散复分解:实验和计算研究
    摘要:
    进行了一项关于使用钌-茚基络合物形成环化合物的烯炔复分解反应的研究。通过使用带有各种膦和N-杂环卡宾(NHC)配体的钌-茚基络合物,已对数个1,11-dien-6-ynes进行了钌复分解环化。有趣的是,对于某些底物,发生化学发散性复分解,并且是所用催化剂的功能。这导致我们使用实验观察结果和DFT计算来研究这些系统中竞争明显的“ ene-then-yne”或“ yne-then-ene”反应途径。实验和计算研究发现吻合良好,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含膦催化剂,仅采用“烯-然后-炔”途径。另一方面,
    DOI:
    10.1002/chem.20090097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i-Catalyzed Reductive Dicarbofunctionalization of Nonactivated Alkenes: Scope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作者:Wei Shu、Andrés García-Domínguez、M. Teresa Quirós、Rahul Mondal、Diego J. Cárdenas、Cristina Nevado
    DOI:10.1021/jacs.9b02973
    日期:2019.9.4
    bond. The role of the reductant was also investigated in depth, suggesting that a one-electron reduction of Ni(II) species to Ni(I) is thermodynamically favored. Further, the preferential activation of alkyl vs aryl halides by ArNi(I) complexes as well as the high affinity of ArNi(II) for secondary over tertiary C-centered radicals explains the lack of undesired homo- and direct coupling products (Ar-Ar
    没有导向或活化基团的烯烃在还原条件下用两个亲电碳源进行了双碳官能化。通过将 Ni 催化剂与作为牺牲还原剂的 TDAE 结合,在各种无偏 π 系统中同时形成一个 C(sp3)-C(sp3) 和一个 C(sp3)-C(sp2) 键,并具有极高的选择性。控制实验和计算研究揭示了基于自由基的机制的可行性,该机制涉及两个相互连接的 Ni(I)/Ni(III) 过程,并证明了 Ni(I) 物种(Ni(I)I 与 PhNi( I)) 以减少 C(sp3)-I 键。还深入研究了还原剂的作用,表明 Ni(II) 物质单电子还原为 Ni(I) 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