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RS,2SR,3RS,4SR)-3,4-bis(trimethylsilyl)cyclobutane-1,2-diol | 797803-16-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RS,2SR,3RS,4SR)-3,4-bis(trimethylsilyl)cyclobutane-1,2-diol
英文别名
——
(1RS,2SR,3RS,4SR)-3,4-bis(trimethylsilyl)cyclobutane-1,2-diol化学式
CAS
797803-16-8
化学式
C10H24O2Si2
mdl
——
分子量
232.47
InChiKey
OFXIZJOAZIIFFB-FIRGSJFU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60.5±40.0 °C(Predicted)
  • 密度:
    0.95±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14
  • 重原子数:
    14.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40.46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顺-3,4-双(有机甲硅烷基)环丁烯的热开环反应的研究
    摘要:
    合成了三种顺式-3,4-双(有机甲硅烷基)环丁烯,研究了它们的热开环反应。的开环反应的顺式-3,4-双(三甲基硅烷基)环丁烯显着进行比的更快顺-3,4- dimethylcyclobutene。的显著率加速度通过从环丁烯HOMO与Si-CH假设过渡状态(i)的稳定化通过电子离域解释3 σ*轨道,(ⅱ)由C-硅σ之间的分子内相互作用的基态的不稳定环和环丁烯的π轨道,以及(iii)两个大的三甲基甲硅烷基以顺式排列通过空间的空间排斥。不对称的开环反应还研究了具有电子上不同的芳基甲硅烷基的顺式-3,4-双(芳基甲硅烷基)环丁烯。向内优先级依次升高,依次为p -CH 3 OC 6 H 4 -Si,C 6 H 5 -Si,p -CF 3 C 6 H 4 -Si,这解释了甲硅烷基取代基向内优先级的起源。基于过渡状态下环丁烯HOMO和Si-Cσ*轨道之间的稳定相互作用。
    DOI:
    10.1021/jo070039n
  • 作为产物:
    描述:
    (1RS,2SR)-3,4-bis(trimethylsilyl)cyclobut-3-ene-1,2-diol 在 [Ir(cod)PCy3(Py)]PF6 氢气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64%的产率得到(1RS,2SR,3RS,4SR)-3,4-bis(trimethylsilyl)cyclobutane-1,2-diol
    参考文献:
    名称:
    顺-3,4-双(有机甲硅烷基)环丁烯的热开环反应的研究
    摘要:
    合成了三种顺式-3,4-双(有机甲硅烷基)环丁烯,研究了它们的热开环反应。的开环反应的顺式-3,4-双(三甲基硅烷基)环丁烯显着进行比的更快顺-3,4- dimethylcyclobutene。的显著率加速度通过从环丁烯HOMO与Si-CH假设过渡状态(i)的稳定化通过电子离域解释3 σ*轨道,(ⅱ)由C-硅σ之间的分子内相互作用的基态的不稳定环和环丁烯的π轨道,以及(iii)两个大的三甲基甲硅烷基以顺式排列通过空间的空间排斥。不对称的开环反应还研究了具有电子上不同的芳基甲硅烷基的顺式-3,4-双(芳基甲硅烷基)环丁烯。向内优先级依次升高,依次为p -CH 3 OC 6 H 4 -Si,C 6 H 5 -Si,p -CF 3 C 6 H 4 -Si,这解释了甲硅烷基取代基向内优先级的起源。基于过渡状态下环丁烯HOMO和Si-Cσ*轨道之间的稳定相互作用。
    DOI:
    10.1021/jo070039n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d Thermal Ring Opening oftrans-3,4-Disilylcyclobutene
    作者:Masahiro Murakami、Munehiro Hasegawa
    DOI:10.1002/anie.200460144
    日期:2004.9.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