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7-bis(tetrazol-1-yl)heptane | 886451-23-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7-bis(tetrazol-1-yl)heptane
英文别名
7ditz;1-[7-(Tetrazol-1-yl)heptyl]tetrazole
1,7-bis(tetrazol-1-yl)heptane化学式
CAS
886451-23-6
化学式
C9H16N8
mdl
——
分子量
236.28
InChiKey
JRPMAPDEISWIEN-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85-86 °C(Solv: ethanol (64-17-5))
  • 沸点:
    435.4±55.0 °C(Predicted)
  • 密度:
    1.38±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7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8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8
  • 拓扑面积:
    87.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7-bis(tetrazol-1-yl)heptane 、 iron(II) tetrafluoroborate hexahydrate 在 ascorbic acid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61%的产率得到[iron(II)((1,7-bis(tetrazol-1-yl)heptane)]3[tetrafluoroborate]2
    参考文献:
    名称:
    间隔长度和非配位阴离子对铁(II)-α,ω-双(四唑-1-基)烷烃配位聚合物的热和光诱导自旋交叉性能的相互影响
    摘要:
    在我们对铁(II)自旋交叉配位聚合物的系统研究的扩展中分析了非配位阴离子的影响。我们在此介绍了四氟硼酸铁 (II) 的双四唑配合物,其中两个四唑部分由亚烷基间隔基隔开。间隔物 (n) 中的碳原子数在 n = 5-10、12 之间变化,并将配合物与其 ClO4- 类似物进行比较。在两个系列的比较中发现了明显的磁性和磁光差异。提出了配合物晶体结构中的链式排列,随着 n 的增加,铁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导致更平缓的自旋跃迁。当 n = 5–7 时,较小的四氟硼酸盐导致相应配合物的自旋跃迁发生在比等效高氯酸盐系列更高的温度下。两个系列都表现出奇偶效应,但在 n = 8 时,四氟硼酸盐的奇偶效应相反。然而,随着 n 的增加,铁 - 铁的相互作用似乎逐渐消失,两个系列都接近了 TSC = 160 K 的极限值。(©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69451 Weinheim,德国,2007)
    DOI:
    10.1002/ejic.200601096
  • 作为产物:
    描述:
    1,7-二氨基庚烷原甲酸三乙酯 在 sodium azide 、 溶剂黄146 作用下, 反应 40.0h, 以6.4%的产率得到1,7-bis(tetrazol-1-yl)heptane
    参考文献:
    名称:
    间隔物的长度和奇偶性都影响铁(II)α,ω-双-(四唑-1-基)烷烃配位聚合物的热和光诱导性能。
    摘要:
    一系列新的[mu-tris- {1,n-双(四唑-1-基)烷烃-N4,N4'}铁(II)]双(高氯酸盐)自旋交联配位聚合物([Fe(nditz)3 ](ClO4)2]; n = 4-9)已合成并表征。双四唑桥连配体在铁(II)中心提供八面体对称性,同时允许铁(II)中心之间的距离变化。因此,已经对这些聚合物进行了研究,以确定间隔物长度对其热和光诱导的自旋转变行为的影响。间隔物(n)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提高了热自旋交叉温度,同时降低了通过照射光致激发自旋态俘获(LIESST)效应而产生的光致亚稳态的稳定性。样品在530 nm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间隔基的奇偶性也具有作用,使得取决于桥连的配体是否具有偶数或奇数个碳原子,将一系列络合物分成两个亚系列。提出了使用单构型坐标(SCC)模型在分子水平上的解释。
    DOI:
    10.1002/chem.20050094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