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methoxysalicylaldehyde-o-phenyldiamine copper(II) | 30076-76-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methoxysalicylaldehyde-o-phenyldiamine copper(II)
英文别名
——
3-methoxysalicylaldehyde-o-phenyldiamine copper(II)化学式
CAS
30076-76-7
化学式
C22H18CuN2O4
mdl
——
分子量
437.942
InChiKey
HDEUTHCLAIMSTQ-XSEMBQBT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Audebert, P.; Capdevielle, P.; Maumy, M.,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1992, vol. 16, p. 697 - 704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N,N'-bis(2-hydroxy-3-methoxybenzylidene)-1,2-phenylenediamine 、 copper diacetate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68 %的产率得到3-methoxysalicylaldehyde-o-phenyldiamine copper(II)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电合成基于沙洛芬络合物的异双金属导电聚合物
    摘要: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报告了通过简单的阳极电聚合方法首次电化学合成两种共聚双金属导电聚合物。采用的前体是电活性过渡金属(M = Ni、Cu 和 Fe)salophen 络合物,可以通过直接化学合成轻松获得。由此产生的薄膜,标记为聚镍铜和聚铜铁,通过有机和水性介质中的循环伏安法、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耦合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表征. 这些薄膜具有导电性,在有机和水性介质中均表现出出色的电化学稳定性(可耐受 100 次以上的循环,电流响应没有明显损失或电化学行为发生变化),这使它们成为一系列潜在应用的理想候选者。使用这两种材料进行抗坏血酸的电化学检测。
    DOI:
    10.1039/d2tc04372f
  • 作为试剂:
    参考文献:
    名称:
    Sustainable and High‐Rate Electrosynthesi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摘要:
    摘要尿素和氨等含氮肥料的传统工业生产严重依赖能源密集型工艺,约占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 3%。在此,我们报告了一种可持续的电催化方法,该方法可在环境条件下通过二氧化碳和硝酸盐的共同还原实现尿素和氨的直接和选择性合成。在铜(Cu)基盐酚有机催化剂的辅助下,尿素(3.64 mg h-1 mgcat-1)和氨(9.73 mg h-1 mgcat-1)的产率非常高,前者的法拉第效率为 57.9±3 %。这项工作为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温室气体和废弃硝酸盐转化为高附加值肥料提出了一条具有吸引力的可持续途径。
    DOI:
    10.1002/anie.20230712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dduct Formation between Alkali Metal Ions and Divalent Metal Salicylaldimine Complexes Having Methoxy Substituents. A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作者:D. Cunningham、P. McArdle、M. Mitchell、N. Ní Chonchubhair、M. O'Gara、Federico Franceschi、Carlo Floriani
    DOI:10.1021/ic990496p
    日期:2000.4.1
    (iodides, nitrates, acetates, and tetraphenylborates) form 1/1, 1/2 and 2/3 adducts with MLn [M = Co, Ni, Cu, and Zn; n = 1-4; H2L1 = N,N'-(3-methoxysalicyliden)ethane-1,2-diamine; H2L2, H2L3, and H2L4 are the -propane-1,2-diamine, -o-phenylenediamine, and -propane-1,3-diamine analogues of H2L1). Metal salicyladimine, alkali metal, and anion all exert influence on stoichiometry and reactivity. Sodium ions
    钠盐,盐和盐(化物,硝酸盐乙酸盐和四苯基硼酸盐)与MLn形成1 / 1、1 / 2和2/3加合物[M = Co,Ni,Cu和Zn;n = 1-4;H 2 L 1 = N,N′-(3-甲氧基杨基)乙烷-1,2-二胺;H 2 L 2,H 2 L 3和H 2 L 4是H 2 L 1的-丙烷-1,2-二胺,-邻苯二胺和-丙烷-1,3-二胺类似物。杨二胺,碱属和阴离子都会对化学计量和反应性产生影响。钠离子倾向于滞留在水杨醛亚胺氧平面内,如Na(NO3)(MeOH),NiL4(1),Na( )(MeOH),CuL1(2;均具有不寻常的七配位钠盐)和Na。(NiL4)2I.EtOH.H2O(3;具有十二面体配位几何形状)。倾向于位于水杨醛亚胺配体之间,如KI.NiL4(4)和[Cs( ).NiL4] 3.MeOH(5;具有无限三明治结构的结构),CsI。(NiL 2)2·H
  • Heteronuclear complexes [MDyM](M=Cu; Zn; Ni) constructed by Schiff base ligands with different amine backbone exhibiting significant single-molecule magnets
    作者:Ji-Tun Chen、Han Yan、Tian-tian Wang、Wen-Bin Sun
    DOI:10.1016/j.molstruc.2024.138473
    日期:2024.9
    chain and interlayer-type structures of complexes –, respectively. Among these, complexes and were constructed as the -Dy- linear-type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 containing diamagnetic zinc(II) ions and paramagnetic copper(II) ions or nickel(II) ions respectively. Molecular magnetic studies reveal that complexes and chain complex exhibited significant single-molecule magnets (SMMs) behavior and the notable
    系列 3d-4f 异三核配合物 [Dy] (=Zn, Cu, Ni),分子式为 [Cu(L)DyCl(H2O)]·Cl·MeCN (), [Cu(L)DyCl] (), [Cu( L)DyCl(MeOH)]·Cl·(MeOH) ()、[Zn(L)DyCl( )]·Cl·MeCN () 和 [Ni(L)DyCl]·(CHCl) () 由三个构建六齿室希夫碱(L = ,N'-双(3-甲氧基杨基)-2,2-二甲基丙烷-1,3-二胺;L = ,N'-双(3-甲氧基杨基)-1,3-丙二胺;L =,N'-双(2-羟基-3-甲氧基亚苄基)-1,2-苯二胺)。胺主链的不同电子和空间效应分别导致配合物的线性型-Dy-、一维(1D)链和层间型结构。其中,配合物 和 被构建为分别含有反磁性(II)离子和顺磁性(II)离子或(II)离子的-Dy-线性型配位构型。分子磁研究表明,配合物和链配合物表现出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R,2''R,3R,3''R)-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氟-3-异丙氧基苯基)三氟硼酸钾 (+)-6,6'-{[(1R,3R)-1,3-二甲基-1,3基]双(氧)}双[4,8-双(叔丁基)-2,10-二甲氧基-丙二醇 麦角甾烷-6-酮,2,3,22,23-四羟基-,(2a,3a,5a,22S,23S)- 鲁前列醇 顺式6-(对甲氧基苯基)-5-己烯酸 顺式-铂戊脒碘化物 顺式-四氢-2-苯氧基-N,N,N-三甲基-2H-吡喃-3-铵碘化物 顺式-4-甲氧基苯基1-丙烯基醚 顺式-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 顺式-1,3-二甲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 非那西丁杂质7 非那西丁杂质3 非那西丁杂质22 非那西丁杂质18 非那卡因 非布司他杂质37 非布司他杂质30 非布丙醇 雷诺嗪 阿达洛尔 阿达洛尔 阿莫噁酮 阿莫兰特 阿维西利 阿索卡诺 阿米维林 阿立酮 阿曲汀中间体3 阿普洛尔 阿普斯特杂质67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托西汀EP杂质A 阿托莫西汀杂质24 阿托莫西汀杂质10 阿托莫西汀EP杂质C 阿尼扎芬 阿利克仑中间体3 间苯胺氢氟乙酰氯 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 间苯二酚二异丙醇醚 间苯二酚二(2-羟乙基)醚 间苄氧基苯乙醇 间甲苯氧基乙酸肼 间甲苯氧基乙腈 间甲苯异氰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