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维生素D3(6,19,19-d3) | 67-97-0

中文名称
维生素D3(6,19,19-d3)
中文别名
维他命 D3-[6,19,19]-D3
英文名称
vitamin D3-d3
英文别名
(1S,3Z)-3-[(2E)-2-[(1R,3aS,7aR)-7a-methyl-1-[(2R)-6-methylheptan-2-yl]-2,3,3a,5,6,7-hexahydro-1H-inden-4-ylidene]-1-deuterioethylidene]-4-(dideuteriomethylidene)cyclohexan-1-ol
维生素D3(6,19,19-d3)化学式
CAS
67-97-0;80666-48-4
化学式
C27H44O
mdl
——
分子量
387.622
InChiKey
QYSXJUFSXHHAJI-GLSUUORT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83-86 °C(lit.)
  • 比旋光度:
    105 º (c=0.8, EtOH 25 ºC)
  • 沸点:
    451.27°C (rough estimate)
  • 密度:
    0.9717 (rough estimate)
  • 闪点:
    14 °C
  • 溶解度:
    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96%),溶于三甲基戊烷和脂肪油。它对空气、热和光敏感。不含抗氧化剂的溶剂溶液不稳定,应立即使用。根据温度和时间,在溶液中可发生前胆钙化醇的可逆异构化。该活性归因于这两种化合物。
  • LogP:
    9.085 (est)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7.9
  • 重原子数:
    28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8
  • 拓扑面积:
    20.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品标志:
    Xn,T+,T
  • 安全说明:
    S28,S28A,S36/37,S45
  • 危险类别码:
    R26,R48/25,R24/25
  • WGK Germany:
    2
  • 海关编码:
    293624000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2811 6.1/PG 2
  • 危险类别:
    6.1
  • RTECS号:
    VS2900000
  • 包装等级:
    II
  • 危险标志:
    GHS06,GHS08
  • 危险性描述:
    H301 + H311,H330,H372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0,P280,P284,P301 + P310,P310

SDS

SDS:5840b0c7480c03bffef8e0ef00486e4f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维生素D3又称胆钙化醇,是维生素D的一种,被证明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真正活性形式。目前已知的维生素D至少有10种,但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胆钙化醇,又叫维生素D3,是维生素D族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主要调节体内的钙磷代谢,维生素D3是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而来的。

维生素 D3

维生素D3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被誉为“阳光维生素”,因为皮肤适度暴露在阳光下,大多数人就能利用紫外线和皮肤中的胆固醇合成自身的维生素D。 它主要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人体的皮肤含有一种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后就变成了维生素D3。所以,如果孩子能充分接受阳光直射皮肤4~6小时以上,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3,就基本上能满足需要。

1)提高机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

2)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

3)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

4)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

5)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

维生素D3无生物活性,需要经过两次羟化才具有生物活性。 首先,维生素D3与血液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合后被运输到肝脏。在肝脏经过25-羟化酶催化下转变为25-羟维生素D3[25-(OH)-D3];进入血液循环后同样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合,随后被运输到肾脏,在肾脏1α-羟化酶催化下生成具有激素活性的代谢产物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这就是活性维生素D3,又称为骨化三醇或钙三醇。

骨化三醇进入血液循环后,又同样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合,并随血液循环达到各组织器官,如小肠、骨骼及肾脏等等,分别与这些器官内组织细胞中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后发挥其生物效应。 而阿法骨化醇[1α-(OH)-D3]是维生素D3在肾脏直接经过1α-羟化酶活化后的产物,在体内存在量极少。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均可通过人工来合成。可以作为药物使用,但通常不能作为营养素来补充。

与“维生素D2(01043)”相同,惟其中所用麦角钙化甾醇均改为胆钙化甾醇。LD50 oral in rat: 42mg/kgGB 14880—94:同“01043,维生素D2”。
FDA,§184.1950(2000):同“01043,维
添加剂中文名称
允许使用该种添加剂的食品中文名称
添加剂功能
最大允许使用量(g/kg)
最大允许残留量(g/kg)
维生素D
运动营养食品
营养强化剂
1.5-12.5μg
维生素D
饼干
营养强化剂
1.67~3.33μg/100g
化学性质
白色柱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熔点84~88℃,比旋光度αD20=+105°~+112°。极易溶于氯仿,易溶于乙醇、乙醚、环己烷和丙酮,微溶于植物油,不溶于水。耐热性好,但对光不稳定,在空气中易氧化。大白鼠经口LD1042mg/kg。
用途
维生素D3能保持钙和磷的代谢正常,能促进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缺乏时,儿童易得佝偻病。我国规定可用于强化人造奶油,使用量为125~156μg/kg;在强化乳制品中使用量为63~125μg/kg;在强化婴幼儿食品中使用量为50~100μg/kg;在强化乳及乳饮料中使用量为10~40μg/kg;在强化固体饮料和冰淇淋中最大使用量为10~20μg/kg。
用途
维生素D3能保持钙和磷的代谢正常,促进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猪对维生素D2和D3的利用率是同等的,但禽类对维生素D2的利用率仅为D3的1/40-1/30。维生素D3缺乏时,蛋壳变薄,产蛋率下降,佝偻病发生。用量1000-1500IU/kg。
用途
维生素D为脂溶性维生素。已知具有维生素D效果的化合物有十几种,无系类甾醇衍生物,其中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两种。世界上以D3为主,维生素D的“国际标准物质”也是D3的纯结晶。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钙、磷的代谢,难促进钙、磷吸收以及骨骼钙化。人体缺乏D时,吸收钙、磷的能力降低,血中的钙、磷水平下降,使钙、磷不能在骨组织中沉积,甚至骨盐还会溶解,阴碍了骨骼的钙化。儿童缺乏则得佝偻病,成人则得骨软化病。日本以生产和使用D2为多,在各种需求量中,医药占30%,饲料添加剂占65%,食品添加剂占5%。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1993)”规定,作为营养增补剂的D2和D3可用于液体奶、人造奶油、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
用途
主要用于食品,保健品其他相关产品
用途
Vitamin D3 通过受体起作用,该受体是具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大家庭的一员,调控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具抗增殖、抗转移效果。肠和骨骼内激活的Vitamin D受体还能维持钙吸收和内平衡。
用途
维生素类药,主要促进肠内钙磷的吸收和沉积,用于治疗佝偻病及骨质软化病
生产方法
将7-脱氢胆固醇溶于乙醇,用紫外光照射开环,反应液浓缩、冷冻、过滤,滤液通氮减压浓缩至干,得粗维生素D3液。再经精制而得维生素D3。
生产方法
维生素D3自然存在于肝、奶和蛋黄中,工业上的生产方法是先从植物油或酵母中提取人体不能吸收的7-脱氢胆固醇,再将其溶液于氯仿或环己烷,然后在石英玻璃烧瓶中用紫外线照射转化成维生素D3。
生产方法
维生素D3自然存在于肝、奶和蛋黄中,工业上的生产方法是先从植物油或酵母中提取人体不能吸收的7-脱氢胆固醇,再将其溶于氯仿或环己烷,然后在石英玻璃烧瓶中用紫外线照射转化成维生素D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维生素D3(6,19,19-d3)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0h, 生成 previtamin D3-d3
    参考文献:
    名称:
    同位素标记内标引起的误差机理: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量维生素D和维生素D的准确方法
    摘要:
    即使在使用同位素标记的内标的情况下,在样品制备过程中暴露于加热的维生素D 3和D 2样品也观察到高达25%的偏差。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 / MS / MS)测定维生素D 3和D 2时观察到的正偏差的机理,并确定消除误差源的方法。
    DOI:
    10.1002/rcm.6987
  • 作为产物:
    描述:
    (3R,5S)-3-[(1R,3aS,7aR)-1-((R)-1,5-Dimethyl-hexyl)-7a-methyl-octahydro-inden-(4E)-ylidenemethyl]-2,2-dioxo-2,3,4,5,6,7-hexahydro-1H-2λ6-benzo[c]thiophen-5-ol 在 potassium tert-butylateEosin Y重水碳酸氢钠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5.0h, 生成 维生素D3(6,19,19-d3)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二氧化硫加合物对维生素D 3进行新的区域选择性C-6和C-19烷基化
    摘要:
    维生素D-二氧化硫加合物在C-6处以氢化钠为碱进行区域选择性甲基化,在C-19处以四甲基哌啶酸锂进行区域选择性甲基化。通过挤出二氧化硫将甲基化的加合物转化为相应的维生素D衍生物。
    DOI:
    10.1016/s0040-4039(01)81834-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5β)-17,20:20,21-双[亚甲基双(氧基)]孕烷-3-酮 (5α)-2′H-雄甾-2-烯并[3,2-c]吡唑-17-酮 (3β,20S)-4,4,20-三甲基-21-[[[三(异丙基)甲硅烷基]氧基]-孕烷-5-烯-3-醇-d6 (25S)-δ7-大发酸 (20R)-孕烯-4-烯-3,17,20-三醇 (11β,17β)-11-[4-({5-[(4,4,5,5,5-五氟戊基)磺酰基]戊基}氧基)苯基]雌二醇-1,3,5(10)-三烯-3,17-二醇 齐墩果酸衍生物1 黄麻属甙 黄芪皂苷III 黄芪皂苷 II 黄芪甲苷 IV 黄芪甲苷 黄肉楠碱 黄果茄甾醇 黄杨醇碱E 黄姜A 黄夹苷B 黄夹苷 黄夹次甙乙 黄夹次甙乙 黄夹次甙丙 黄体酮环20-(乙烯缩醛) 黄体酮杂质EPL 黄体酮杂质1 黄体酮杂质 黄体酮杂质 黄体酮EP杂质M 黄体酮EP杂质G(RRT≈2.53) 黄体酮EP杂质F 黄体酮6-半琥珀酸酯 黄体酮 17alpha-氢过氧化物 黄体酮 11-半琥珀酸酯 黄体酮 麦角甾醇葡萄糖苷 麦角甾醇氢琥珀酸盐 麦角甾烷-6-酮,2,3-环氧-22,23-二羟基-,(2b,3b,5a,22R,23R,24S)-(9CI) 麦角甾烷-3,6,8,15,16-五唑,28-[[2-O-(2,4-二-O-甲基-b-D-吡喃木糖基)-a-L-呋喃阿拉伯糖基]氧代]-,(3b,5a,6a,15b,16b,24x)-(9CI) 麦角甾烷-26-酸,5,6:24,25-二环氧-14,17,22-三羟基-1-羰基-,d-内酯,(5b,6b,14b,17a,22R,24S,25S)-(9CI) 麦角甾-8-烯-3-醇 麦角甾-8,24(28)-二烯-26-酸,7-羟基-4-甲基-3,11-二羰基-,(4a,5a,7b,25S)- 麦角甾-7,22-二烯-3-酮 麦角甾-7,22-二烯-17-醇-3-酮 麦角甾-5,24-二烯-26-酸,3-(b-D-吡喃葡萄糖氧基)-1,22,27-三羟基-,d-内酯,(1a,3b,22R)- 麦角甾-5,22,25-三烯-3-醇 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 麦角甾-1,4-二烯-3-酮,7,24-二(乙酰氧基)-17,22-环氧-16,25-二羟基-,(7a,16b,22R)-(9CI) 麦角固醇 麦冬皂苷D 麦冬皂苷D 麦冬皂苷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