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S,6S)-4-[dimethyl(phenyl)silyl]-6-pentyl-tetrahydro-2H-pyran-2-one | 1326703-71-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S,6S)-4-[dimethyl(phenyl)silyl]-6-pentyl-tetrahydro-2H-pyran-2-one
英文别名
——
(4S,6S)-4-[dimethyl(phenyl)silyl]-6-pentyl-tetrahydro-2H-pyran-2-one化学式
CAS
1326703-71-2
化学式
C18H28O2Si
mdl
——
分子量
304.505
InChiKey
XLUJLYPDUZBOHL-RDJZCZTQ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26
  • 重原子数:
    21.0
  • 可旋转键数:
    6.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1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S,6S)-4-[dimethyl(phenyl)silyl]-6-pentyl-tetrahydro-2H-pyran-2-one过氧乙酸双氧水 、 potassium bromide 作用下, 以 溶剂黄146 为溶剂, 以58%的产率得到(-)-(3S,5S)-3-hydroxy-5-decanolide
    参考文献:
    名称:
    甲基酮对(甲硅烷基)丙二酸酯的有机催化区域选择性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β-甲硅烷基-δ-酮酯的对映选择性路线及其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S)-N催化烷基甲基酮通过乙酰基甲基末端通过迈克尔直接加成到[[[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亚甲基}丙二酸二乙酯上。-(吡咯烷-2-基甲基)吡咯烷/三氟乙酸组合,具有高收率和优异的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酮加合物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脱乙氧基羰基化反应,得到具有极佳合成潜力的β-甲硅烷基-δ-酮酸酯。通过合成适当取代的β-甲硅烷基-δ-酮酸酯作为手性羟基化吡咯烷天然产物(+)-普鲁斯丁的高级中间体,可以证明这一点。硅控制的β-甲硅烷基-δ-酮酸酯的酮官能度的非对映选择性还原,然后将所得羟基酯内酯化,得到二取代的δ-戊内酯。已经获得了天然产物的对映体的高级中间体,即(+)-马来酰内酯和(+)-mevinolin类似物,以及天然产物的对映体,即(-)-四氢脂肪抑素和(+)-5-十六烷醇。 迈克尔加成-有机硅化合物-甲基酮-有机催化-区域选择性-天然产物
    DOI:
    10.1055/s-0030-1260036
  • 作为产物:
    描述:
    lithium hydroxide monohydrat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以55 mg的产率得到(4S,6S)-4-[dimethyl(phenyl)silyl]-6-pentyl-tetrahydro-2H-pyran-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甲基酮对(甲硅烷基)丙二酸酯的有机催化区域选择性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β-甲硅烷基-δ-酮酯的对映选择性路线及其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S)-N催化烷基甲基酮通过乙酰基甲基末端通过迈克尔直接加成到[[[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亚甲基}丙二酸二乙酯上。-(吡咯烷-2-基甲基)吡咯烷/三氟乙酸组合,具有高收率和优异的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酮加合物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脱乙氧基羰基化反应,得到具有极佳合成潜力的β-甲硅烷基-δ-酮酸酯。通过合成适当取代的β-甲硅烷基-δ-酮酸酯作为手性羟基化吡咯烷天然产物(+)-普鲁斯丁的高级中间体,可以证明这一点。硅控制的β-甲硅烷基-δ-酮酸酯的酮官能度的非对映选择性还原,然后将所得羟基酯内酯化,得到二取代的δ-戊内酯。已经获得了天然产物的对映体的高级中间体,即(+)-马来酰内酯和(+)-mevinolin类似物,以及天然产物的对映体,即(-)-四氢脂肪抑素和(+)-5-十六烷醇。 迈克尔加成-有机硅化合物-甲基酮-有机催化-区域选择性-天然产物
    DOI:
    10.1055/s-0030-126003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